CC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刘旸预感过自己在继位之初会面临一些麻烦,然有些麻烦的出现仍旧在其意料之外,他怎么也想象不到,就连大行皇帝下葬之期,都需同一些大臣角力一番。

一干人拿着“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的旧礼来说事,甚至拿高祖刘暠的葬期来举例说明,那毕竟拖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以此来建议刘旸,将大行皇帝来年再行下葬。

这样的建言,当然与刘旸之意相违逆,依他的想法,百日之期足矣。七月而葬,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陵墓的修建,而大行皇帝的高陵是早就修好了的,何需教条死板地依旧制行事,白白浪费时间不说,还让梓宫在千秋殿吃灰。

这是两种理念的冲突,也是两种立场的角力。刘旸自己想法当然很简单,在尽全尽美的基础上尽快完成丧葬之礼,从而让帝国恢复正常秩序,还官民以安宁。

这是公的一面,私的一面自然是想尽快结束新旧交替的过渡期,把登基日期提前,尽早掌握皇帝大权。

而提倡“七月而葬”的大臣,其意图也不复杂,只是与刘旸之意相反,要尽量拉长这个过渡期,新君无法尽快彻底地掌握帝国大权,在这段时间内,就给予他们更多操作权力的机会。

这几乎是一种本能,一种臣权向君权发起的挑战,过去大行皇帝在时,时不时还有人敢炸刺,如今头顶的阴影散去了,自然要蹦跶一番,也试探试探这新皇帝的深浅。

上奏的人中,有不少三馆及翰林院的学究大儒,他们跳出来,并不稀奇,刘旸甚至能一定程度表示理解。毕竟,大行皇帝从来不听他们的,而他还是太子之时对儒门思想学说,表达过一定亲近认可,拿出一些东西来试图说服他这个新君,不值得奇怪。

但经此一事,刘旸对那些经典思想学说的好感就大打折扣了,那些思想,固然存有治国安邦、统驭臣民之道,可以从中明辨王朝兴废之由。

但同样的,也可能被其用来约束、限制乃至压制皇帝、皇权,他们那一套礼,用来束缚臣民是应该,用来约束皇帝自己,刘旸不似大行皇帝,他有一定的克己觉悟,但同样不喜欢这样带有些逼迫的方式。

那些迂腐不化、抱残守缺者不可怕,可怕是有居心叵测,假借礼制,窥探皇权者,这就让刘旸不得不防了。

而头一个让刘旸诧异的,便是尚书右丞辛仲甫了。这个开宝老臣、赵普的挚友,他几乎就是带头人,明确赞同“七月而葬”,其言辞恳切而激烈,甚至给刘旸一种不满七月,他这个嗣君就不孝顺的感觉.....

当初秉政之时,君臣之间和协共事,也算相得益彰,刘旸也曾夸奖其精明干练、勤于国事。

此事一出,刘旸也不由深深地发出感慨,大变之际,人心俱变,大行皇帝一旦不在,那些被他压制的人或事也都跟着抬头了,眼下只是一个葬期问题,便牵扯出这么多纷扰,将来还不知有多少是非斗争向他袭来。

而面对此局,刘旸的态度自然是一贯的,也是坚决的。从这些臣僚对此事的态度,刘旸并不能感受到他们对自己这个皇帝的尊重,必须得压制。

不过这一回,他没有如上尊号、庙号之事那般乾纲独断,强平异议,他是看出来了,未来纷扰不会少,若都由他亲自下场卖力,那他这个皇帝可就有得辛苦有得忙了。

关键在于,刘旸可不是没有根基的,三十多年太子生涯积攒下来的东西,磨砺出来的经验,那也是深不可测。

只露出一点苗头,便有一大波人奋起,与那些“复礼”之徒进行论战。李昉、韩徽、寇准、徐士廉、王旦、鲁宗道等臣,这些人联合起来,那战斗力是毋庸多说的,尤其是李昉,谈儒论道,讲礼说法,先不说业务素质,仅靠个人威望都能压倒一片。

于是,在一番压倒性的胜利过后,皇帝刘旸很虚心地接受建言,大行皇帝于开宝三十年寒月三十日下葬。

一场葬期之争,竟闹得满朝轰动,这让刘旸产生了极大的反思。既在反思己身,也在反思帝国那些看似完善的条制,别的不说,就这帝王丧制就难称完善,说到底还是经验不足,便是把大行皇帝算上,开国以来一共也就这么两次。

事实证明,条制上写的那么多东西,在落实的时候,不合适的地方还是很多。毕竟,每个时期,每个皇帝,面临的局势都是不同的。

因此,条制的规定,还当保证在帝位传承、新旧交替期间国家社稷的安全稳定,绝不能抱残守缺,稳定压倒一切,这是刘旸就此事得出的结论。

刘旸对大汉帝国早有改革之心,但他怎么也想不到,竟然是从丧制开始。

……

开宝三十年秋季的洛阳,除了满城缟素与长时间的禁娱禁酒之外,最常见的画面,大概就是不断有来自帝国四海八方的贵族、官僚、将帅、诸族代表、外国使节。

不管什么身份,来自何方,目的只有一个,祭拜大行皇帝,包括那些已然退休、贵养的乾佑老将、开宝功臣们,只要还能动弹,都齐聚京师,洛阳城也着实有好些年没有如此热闹,这就是大行皇帝驾崩带来的轰动。

奔丧固然是群英汇聚的主要原因,但明显也不乏暗怀其他用心者,帝位传承、新旧交替,实在是适合投机,只要对政治还抱有想法。人多嘴杂,也就使得大行皇帝的丧礼,变成了一些人的政治表演秀,还没法责难,“忠正”之士表现对大行皇帝之追悼、怀念,这谁敢责怪,是何居心?

在整体悲伤的氛围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了,这就不仅局限于烂事极多的帝国上层权贵,还包括中下层百姓。国丧期间,不能饮酒,不能嫖娼,不能搞任何聚会性活动,犯了事罪加一等,不能结婚,甚至不能家里死了人也不能大办丧事,以免冲撞灵驾......

如此禁制,三五日自是应该,十天半月也勉强忍受,一旦逾月,那闲言碎语,晦气怨愤,就跟着跑出来了。

即便畏惧皇城司的密探、府衙的眼线,不敢诉诸于口,心里骂咧两句总是难免的。至于骂谁,除了朝廷官府、肉食权贵,还能有谁?

自然是有的,包括天家,包括已经在殡宫躺了两个月的大行皇帝。人心之变化,就仿佛当初梓宫还京,那几十万士民百姓追怀恸哭,哀声震天之景象,是虚假的一般......

不得不说,大汉的子民,是世间万族最勤劳,最淳朴,最宽容的,但同样,也是最无情,最健忘的。

当然,国丧期间一些苛刻乃至病态的禁制规定,新皇帝刘旸并非没有耳闻,也并非没有想法,只不过在当下他也不好贸然提出,更关键的,还是他实在没有时间与精力顾忌到这些细枝末节。

就如此时,听闻赵王刘昉回京的消息,刘旸顿时上了心,在过问其行程、日期之后,专门派遣卢国公赵明德西去迎接。赵明德,已故卢国公赵匡赞之子,赵王刘昉的大舅子。

对刘昉,刘旸倒也没有那么强的戒心,时至今日,他已继位,君臣之分彻底奠定,并不怕刘昉会威胁帝位。但实事求是地说,大行皇帝诸子,抛开一向安分守己的嫡次子燕公刘昭不谈,赵王刘昉也确实是对刘旸帝位威胁最大的人。

怡然不惧是一种态度与器宇,但能够正常平顺地度过这个关键阶段,也是刘旸所期望的。就连那些公卿贵族、文臣士子都能惹出那么多是非纷扰,何况是名望颇高、战功赫赫的赵王呢?即便刘旸相信,刘昉不会做出一些不智的事情,但是不得不防,谁也不知道大行皇帝驾崩给刘昉造成了怎样的刺激......

当然,真正让刘旸疑虑的,还是大行皇帝驾崩之前下的诏旨,不论如何解读,都透着一股不寻常。既然分封安西三国了,刘昉也在其列,为何又单独召他回京,所谓何事?

大行皇帝此举究竟是何用意,或许只有天知道了,但给新君与兄弟之间,多少留下了那么一丝尴尬.....

至于赵王刘昉,从金陵至碎叶有近万里的距离,与安西都督府是在六月底方才收到加急传达的分封诏书,以及召他还朝的旨意。

在大行皇帝的分封规划中,魏王刘旻毫无疑问享受到最丰厚的果实,碎叶、郭城、怛罗斯为核心包括珠海(伊塞克湖)盆地、白水城、讹答剌、达失干(塔什干)、康城(胡占德)在内的安西都督府精华地区,都被划给了安西国。

至于凉国公刘晔的康居国,则受封原黑汗国西南地区的拔汗那(费尔干纳)、乌兹根、西鞬三城,这三城所在谷地,虽然也是东西要道,但占地实在不广,人口因为当初灭国之战以及持续而残酷的治安战,几乎损失殆尽,如今正处于一种凋零落后的现状,需要极其漫长的恢复期。有鉴于此,大行皇帝又慷高昌道之慨,将在其东南方向的疏勒地区也划给了康居国。

疏勒,可一度是黑汗国都,早年被萨曼王朝欺负之时,正是凭此地发展翻盘,与于阗国的宗教战争也是以此地作为基地,过去的这些年,恢复得很不错。大行皇帝的这种分封法,老十三显然赚大了。

相比之下,刘昉的北庭国,就显得小气了,大行皇帝将原黑汗王朝东北地区封给他,境内都是些游牧蛮族,城池只有一座杨城(杨延昭千里奔袭所占乙寄乌骨城)虽有伊丽河流过,北方亦有达林库尔(巴尔喀什湖),但终究还是一片经济、文化落后,不曾开化的蛮夷之地。

这样的分配,显然不符合赵王刘昉在大汉帝国内部的地位,这似乎也能解释一部分大行皇帝将他召回朝廷的原因。而刘昉,显然也乐意,在分封之事上与刘旻、刘晔俩兄弟确认分割之后,便率领扈从东归。

原本是不急不缓的,一路查看安西、高昌之地的地理、民情、军事、政治,甚至还有闲心游山玩水。然而还未出高昌道辖境,所有的从容闲适都消失了,大行皇帝驾崩的消息终于扩散到大西北。

刘昉对他爹的感情,那是再深厚不过了,更重要的,比起他三个兄长各怀心思,刘昉却始终存一颗赤子之心,对大行皇帝也崇拜了几十年,可想而知,骤闻噩耗,他是怎样一种崩溃的心情,那几乎是一种信仰崩塌的绝望感。

策马扬鞭,飞驰东进,便是紧赶慢赶,极致地压缩休息时间,等刘昉回到洛阳,也已进入九月,属于赵王的风姿威仪、豪迈气度也不复存在。到了皇城,也不去拜见刘旸,而是直奔殡宫所在的千秋殿。

当皇帝刘旸驾临千秋殿时,只见所有人都默然而立,眼中戚戚然,只因刘昉的嚎哭声过于凄凉,简直让闻者伤心,听者流泪。

梓宫前,满面风尘、皮肤黑黄、胡茬凌乱的赵王刘昉,正趴在灵台上嚎啕大哭,撕心裂肺之状,实无法用言语评说。

见其状,刘旸也不由有些动容,他也是知道刘昉性子的,旁人或许会惺惺作态,但刘昉从来磊落坦荡。越过行礼的众人,刘旸走到刘昉身侧,探出手在半空停顿了下,方才轻轻地拍在其背,颤声道:“四郎,爹已经去了,断不愿见你如此,节哀吧,不要哭坏了身子......”

刘旸一说这话,刘昉哭得更凶了,甚至跪下,用力地磕头,磕得殿中地板咚咚作响。

见状,刘旸急了,也跪了下去,强行掰住他,然后两兄弟抱在一起,刘昉哭声不止,刘旸也是潸然泪下,紧跟着,整个千秋殿也都充斥着哭声。

毕竟,皇帝陛下与赵王殿下都哭了,其他人怎能干看着。只不过,比起众人的逢场作戏,于赵王刘昉而言,悲伤之情,实在无法言说。

一直到傍晚,皇帝刘旸方才回到垂拱殿,独处之时,他的嘴角极其难得地露出了点笑意,若非实在欣慰,他是不会做出如此不合时宜表情的。

只因为,赵王刘昉在哭丧之后,郑重地向刘昉行君臣大礼,口呼陛下。不管刘昉如此表现是否发乎真心,至少在短时间内,在他正式登基之前,应该不会佗生事端,这也让刘旸近来被搞得紧绷的神经,得到稍微的舒缓。

......

开宝三十年十月三十日,世祖皇帝梓宫出殡,葬于邙山深处的高陵,也意味着,大汉帝国彻底告别它真正的创立者。

由此而始,大汉也将正式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CC读书推荐阅读:工厂通古今,开局女帝抢我拼好饭全能后勤兵镇国小公爷寒门帝路:从采花大盗开始三国:摊牌了,我真不是鬼才奉孝亮剑:李云龙拿我的无人机打鬼子镜子通古今,我靠亿万物资养扶苏新妖孽兵王学霸养成小甜妻交锋工业帝国志药罐贵妃娇又作,病娇暴君乖乖认怂新婚夜,大佬调戏娇妻上瘾了大明:超神永乐时代皇帝互换开局:阿斗开局半壁江山抗战之铁血兵锋影视剧中的王牌特工大明官南宋第一密探从士兵突击开始的影视剧特种兵诸葛会物理孟德挡不住皇族贵妻水浒西门庆江山争雄崖山海战,救人复国,征服天下穿越之农家小憨娃大志向大唐贞观第一纨绔开局一座玉门关恶姐当家:只要脸皮厚顿顿都吃肉改革大唐重生西班牙大唐:质子十年,率百万大军归来豆一与媚灵军古穿今之娘娘不好惹从放牛娃开始的古代生活王妃太狂野:王爷,你敢娶我吗红楼大官人三国处处开外挂被废太子之位,反手灭了父皇的国贞观造盛世帝国之鹰我怀疑师妹是修仙者半缘修道半缘君(GL)最强狼兵重生之大鄫皇子女尊之倾城王女乱天下大秦之召唤群雄诸天大唐,从玄武门开始我在大唐当王爷史巫前例
CC读书搜藏榜:西辽崛起:封死欧洲中世纪水浒汉窝囊废因为他们缺个好哥哥超神全能兵王回到三国做强者贞观造盛世东晋:从谢道韫咏絮开始无敌赘婿:只想咸鱼的我被迫营业逍遥世子爷猛卒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李炎道魂最强特种兵之龙王小军阀神话三国:我的词条无限提升驻马太行侧大唐:从败家开始当地主三国:我是曹操外孙从勃兰登堡到神圣罗马帝国虚构三国系统:穿越,我用加特林反清复明帝国之鹰大唐:爱卿,您就出山吧!乱世边城一小兵烽火之烈焰兵锋新书开局盘点十大武将大明万户侯汉武风云之陈府二少爷历史:刷视频吐槽历朝历代汉末新玄德我怀疑师妹是修仙者白泽府除妖记大秦从抽卡系统开始白衣钟离传半缘修道半缘君(GL)最强狼兵血脉撒满世界倾世桃花之凤凰劫【完结】萌宝:咱家狐仙是情兽我都快成仙了,你说让我当太子?重生之大鄫皇子重生水浒我是西门庆穿越之农家医媳明末最强走私犯无限电影世界掠夺隋唐:开局杀隋文帝祭天东铎王朝女尊之倾城王女乱天下三国之太史子义萌后不乖,帝要掀桌塞音老仙闹大明
CC读书最新小说:梦回西晋娶女帝带着战神回明末赵匡胤演义穿越古代无理造反大齐之君上传奇大明狗腿子三国凭实力截胡后主刘禅:从救关羽开始曹贼:家父曹操,请陛下称太子大夏镇远侯跟史上最稳太子抢皇位?我不干!三国:从县丞开始的崛起之路穿书太监太会审时度势了!物资系统身上藏!女帝倒贴当新娘2153,我再也不回去了哈哈大汉那些事儿改嫁你爱的小将,我退婚你哭什么装傻小地主:我真的只想躺平啊!特种兵之水浒武大郎北宋我称皇山贼之谋定三国明朝写作素材大全镇国世子爷三国第一公侯三国:开局娶了大乔执掌风云:从一等功臣走向权力巅峰动荡的大元贞观六年遇见三岁小公主当云天明穿成林如海为了成神的我欺骗古人大明辈分我最大,我的岳父朱重八养子断亲后,带着亲爹妻儿逆袭了大唐:我,火头军薛仁贵,无敌幽默风趣解读黄帝内经红楼:我能创造一个新贾府大唐小医师大明长歌之太后传奇从纨绔到拥兵千万!战场杀神从马前卒开始我家有个电饭锅御赐监察使爆兵百万占北疆,皇帝跪求我登基!天启新篇粉丝建言重塑大明穿越之我在明朝开药房朱标重生改写大明历史女王陛下,其实我是北境霸主大秦:我说我不当宰相,扶苏非要封我为王!白话三侠五义我一个庶子,权倾天下很合理吧?穿越三国之黄巾天下重生清末之傲视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