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路标随后被石小川找到,但布鲁斯一脸茫然。手机端m.看这意思,他并不认识。准确地说,识路标是三角形标识,三角形里面刻有一个冲下的箭头和两条横杠。
之前可知,此次行动一共渗透进来两支队伍。一支是石小川这边,另一支则是布鲁斯那部分的。如果看到被广泛使用的标识,肯定有一方能够读懂。而现在面临的问题却是布鲁斯不认识,石小川也不认识。这事闹得,应该某个环节出现问题。
“难道,是阿武亢的队伍!?”
布鲁斯提出质疑,随后被石小川否定。识路标的作用之一,防止迷路。有谁听说过,当地人在自家地盘迷路的!?反正,我没听说过!
“这么说,也对!”布鲁斯随即点点头,严重同意石小川的这一说法。毕竟,没人会在自己家里分不清东南西北。
怪标识的出现,已然证明有一支谁也不认识的力量介入进来。两个人都没说,但都心知肚明。对视的眼神,充满质疑。
合作还在进行,出现这种现象可不是好事。如果相互怀疑,自己这边首先乱了。石小川本不欲纠结此事,省得节外生枝。但考虑再三,还是认为应该交流一下。至少,可以澄清自己这边与怪的标识无关。至于布鲁斯那边,咱可别忘了,失踪的特种小队之前和装甲部队是一伙儿的,而布鲁斯又和老辛认识。如果需要解释,布鲁斯最应该说明情况。
话不用多,三句两句即可。布鲁斯听明白以后,马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他不认为这是那支失踪的特种小队留下的识路标,也有可能是别人留下的。但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或许有人更改了标识,使得我们都无法解析出其的含义。
“总之!我认为,这是有人在故意诱导我们迷失正确的思路。然后,一打尽!”布鲁斯说完以后,问石小川对此有何看法。“至于说相互怀疑,我看还是算了吧。别没找到正主,自己人先打起来!”
有布鲁斯这种说法,石小川反倒放心不少。点头称是,然后表示自己现在没有任何看法。当前唯一可行的,是顺着这条线走下去。不管前方是不是龙潭虎穴,说不得都要闯一闯!再说了,这是目前仅有的一条线。放弃,意味着还需要另外找线索。
“你的意思,是顺着这条线走!?万一前面是陷阱,等进去晚了!”布鲁斯说着,感觉心里特没底。低头看看手里的弩弓,琢磨要不要返回去更换武器。当初有人还嫌枪械声大,大吗!?现在发现意外情况,应该马回去开着坦克满世界找!
话说得挺仗义,起码说这话的人没打算放弃救援。这个提议不是没有道理,当这个怪标识出现以后,让局内人突然发觉自己竟然是在明处。本以为躲在暗处可以偷偷摸摸搞点蓄动,不过现在看来,有点一厢情愿的嫌疑。
石小川哈哈一笑,表示没这个必要。身在暗处有暗处的打法,置身明处有明处的打法。如果这么被一个小小的标识吓回去,这事儿传出去只会惹人耻笑!所以,照原定计划行事!
看着满眼的坚定,布鲁斯最终认为石小川应该是对的。再怎么说,这一路走来都没闹出太大的岔子。“既然你石队长有第二套方案,我相信你是了。”
石小川注视着标识,没接茬。读不懂归读不懂,识路标所有使用到的几何图形大致意思应该差不多。所谓的读不懂,只是无法解析其正确的含义,只能根据图形推断。但这里存在概率问题,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旦有失误,并非迷路那么简单,很容易导致万劫不复!
标识外围的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其顶端的锐角部分一般情况是指行进方向。也是说,三角形所指的方位,是当初留下标识的那些人离开的方向。反之,则可以沿着三角型的底边找到回去的正确路线。
标识最外面的几何图形,暂时可以这么理解。接下来是棘手的问题,包裹在三角形内部的倒箭头和两条横线代表什么意思有待商榷了。
箭头外围如果包裹几何图形,那么它所指示的方位一般只作为辅助选项来使用。按照正常解析的方法,是说内部有可供选择的另外的辅助方向。是往回走吗!?这显然不可能!
横杠,也是横线段。一般情况下都属于警示符号,指阻断隔离的意思,其也可以代表前方危险的意思。一共三根,分为三个级别。
一道杠提供的危险指数最低,表示还在可控范围内。如果走投无路,可以试着小心通过。两道杠代表危险指数等,如果走投无路,可能试着强行通过。三道杠的危险等级最高,如果强行通过,基本是九死一生。
暂且抛开三角形标识不谈,只考虑里面倒置的箭头和代表等危险的两根横杠。可以看出其的含义,有点怪。往回走更加危险,而是还是二级危险。后面有什么!?当然是正在准备后撤一公里的装甲营地!怪怪在这里,营地有什么危险!?双方之前合作愉快,而且布鲁斯和老辛还都是老熟人。这要不是打仗,甚至可以坐下来喝一盅。
石小川能解析出来的是这些,用时不到一分钟。布鲁斯认真听完,吧嗒嘴半天才说他也是这么想的。如果后退有危险,那这弓弩是谁给的!?所以说,这个标识肯定被人修改过!而且,还绝对不是那支特种小队留下的原样!
算了!与其站在这儿瞎琢磨,不如按照等边三角形所指示的方位前行。按照大图形包括小图形的惯例,一般以大图形为主,小图形为辅。既然大方向没错,求同存异好了!
石小川想罢,问布鲁斯要不要继续跟。如果担心埋伏,可以返回去找装甲部队。相信他们现在还没有全部撤离,现在回去还来得及。
——内容来自【咪咕阅读】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