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守好大明朝东南的大门,明朝建立起了一套堪称完善的海防体系。首先,朱元璋采纳了方鸣谦的建议,整顿海防,设置卫所。
具体而言,就是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城镇设卫,在小道、孤立的要点设置千户所,如果不能容纳更多士兵,则设置百户所。其次,明朝还在出海口或是海上航道汇聚之处附近的海岛上设置防御据点——即水寨,并划拨附近一定海域归其管辖,称之为水寨的“信地”,这是明朝“御之于海上”的一道防线。
这样明朝军队只需要在水寨之间以船只往来巡哨,就可以将倭寇歼灭于海上,避免东南沿海居民不必要的损失。
卫所和水寨都是军事防卫机构,地方政府无权调配,而为了确保没有“漏网之鱼”,明朝还设置了可以可供地方政府调遣的民兵系统,由巡检司统辖,既可以巡逻海上盗贼,又可以盘问往来奸细,构建起了一条陆上的防线。
这样一来,卫所、水寨和巡检司各司其职、互相支援,组成了明朝海防体系的多重防线。
平时,明朝水师战船在海上巡逻,遇到倭寇入侵,尽可能歼敌于海上;如果倭寇接近海岸,就由烽堠发出警报、卫所的陆军迅速赶赴倭寇的登陆点歼敌,如果还有漏网之鱼,那么就由巡检司调遣民兵追捕。从理论上看起来,这一套海防体系确实十分完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明朝时,舟山群岛成为了倭寇的大本营,许多倭寇盘踞于此,袭扰东南沿海,这是为什么呢?
舟山群岛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显示,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岛上活动的痕迹。不过,由于舟山地理位置特殊、又多是海岛构成,往来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导致舟山整体发展得十分缓慢。
在明朝以前,我国很少受到海上的威胁,因此军事防御的重心多放在西北部的陆上要塞,更令舟山群岛显得“无足轻重”。
到了明朝,这一情况有所改变,为了巩固海防,舟山群岛也受到了重视。史料记载,明太祖洪武十二年,舟山不过设了一个千户所,到了洪武十七年,就升级为昌国卫,这说明舟山守备也曾备受重视。
可当朱元璋指派汤和到浙江巩固海防后,汤和却开始大幅削弱舟山的军备。在明王朝保守的海防思想的指导下,汤和将海防的重点放在了沿海地区,放弃了舟山这样悬于海上的岛屿。
汤和将原本设置于舟山群岛的卫迁移到象山,令舟山只剩2个千户所,共计2200余人,防备力量大大削弱。甚至当时明王朝还废除了舟山的县制,要求居民迁移至内地,只留下了500余户,与军户一同守卫舟山。
后来,随着明朝卫所制度的逐渐崩溃,军户连生活都难以保障,他们不断私下逃离卫所。
而卫所长官为了获得更多朝廷拨发的钱粮,通常隐匿不报,卫所军户得不到补充,整体防备力量实际上就更加削弱了。数据显示,到明朝后期,舟山2个千户所所剩下的士兵仅有1116人,仅为满编制的一半左右。
到了1569年,明朝政府又将舟山2个千户所的500多名精兵强将组建为舟山营,单独进行训练,再加上昌国水营和原来的卫所,舟山群岛看似有了3种防卫力量。但实际防卫人数却没有增加,总共只有不到3800名士兵,其中半数为战斗力较差的民兵,船只也仅有100多条,就算每日勤加操练,但防卫人数不足这一硬伤仍然难以补足。
舟山守备的空虚,令倭寇更能够乘虚而入,到了嘉靖年间,海盗李光头、许栋、王直等人勾结倭寇集结舟山双屿港,进行武装走私,这让双屿港成为了当时亚洲最大的海上走私贸易基地。舟山不仅成为了倭寇的聚集地,倭寇、海盗还以舟山为据点,不断袭扰浙江沿海。虽然明王朝不断派出俞大猷等名将平倭,但收效甚微。
回头来看,舟山作为浙江的海上门户,舟山地理位置重要,其得失关系着浙江乃至全国的安定,那为什么明王朝要放弃舟山呢?
一方面是因为明朝保守的海防政策,以及片板不得入海的海禁政策,后来明朝甚至取消了军队必要的海上巡逻,既然如此,那么放弃舟山似乎也不过是“清理当中”了。
除此之外,舟山的地理位置和当时技术水平也决定了舟山“不得不”被放弃。
首先,舟山群岛易攻难守。由于舟山由岛屿组成,海岸线十分破碎,倭寇可能从“任何”地方登陆舟山并藏匿于某个岛屿之上,很难被发现,这极大地增加了防守难度。而且,舟山远离大陆,当时交通和通讯设施都不发达。一旦舟山遇袭,卫所之间相互支援不便,也许对于明王朝来说,不如干脆“放弃”,还可集中兵力。
其次,当时水师所用的均是帆船,以风为动力,而我国东南沿海夏季盛行东南风,这么一来,我国追击倭寇时就是逆风而行,倭寇攻打舟山则是“顺风顺水”,显然给水师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第三,舟山土地贫瘠,粮食产量很难满足军队需要。长期以来,舟山的农业发展都相当滞后,粮食产量相对较低,在扣除上缴的税收之后,仅能勉强度日,遇上灾年可能连度日都困难。
因而,如果要想在舟山大量驻军,首先就得解决粮食的问题,可海运不仅路途遥远,而且还容易遭到倭寇的劫掠;如果军队囤地种粮,那又会挤占了老百姓为数不多的耕地资源。
总的来说,汤和也是考虑到舟山土地供应粮食的极限,才只留下2个千户所和500多户居民,这样才能平衡岛上的军需供应和百姓生活的难题。
虽然在明政府看来,放弃舟山是“无奈之举”,但他们似乎没有考虑到,放弃舟山之后的严重后果。
明朝放弃舟山守备,主要导致了两个后果。
首先,就是令浙东地区的防御能力大大削弱。假如明王朝肯重军守备舟山,那么倭寇想要劫掠浙江,就要先突破舟山守军,即使舟山守军不能彻底消灭倭寇,也能够为浙东沿海地区的守军赢得调兵御敌的时间,实际上能够加强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保卫。可明王朝却放弃了舟山,这不仅仅是放弃了一个防御的深度,更给了倭寇直接盘踞舟山、以其为跳板进犯浙东的机会,令倭寇袭扰浙江沿海变得更加“轻松容易”。尤其是到了明朝后期,吏治腐败、军纪败坏,守军已经几乎不能严守阵地,导致倭寇肆意劫掠财物、杀害沿海百姓,极大地破坏了沿海地区的和平稳定。
其次,这也导致了双屿港走私贸易的繁荣。在明朝,沿海地区人民单纯从事农业生产很难维持家庭生存,只能依靠出海捕鱼补贴家用,可严格的海禁政策让渔民们要么逃亡海外成为海盗、要么通过走私补贴生计。
舟山密布的海岛就这样成为了走私的“天堂”,双屿港还一度发展为“16世纪的上海”。在最繁荣的时刻,有3000多人居住在那里,其中包括1200多人葡萄牙人,每年贸易金额高达300万金。可见,当时舟山地区的走私贸易不仅能够抵达日本,更是已经远达欧洲。
走私问题的日益严重,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的社会治安,“黑吃黑”等暴力活动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当地普通居民的生活。
总的来说,明朝放弃舟山防卫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无奈之举。但也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还令曾领先于全球的我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了清末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