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陛下!我有话要说
这……这是托孤罢?这是托孤罢!
姜维呆呆地望着诸葛氏:明明目的达成了,他却感觉不到一丝兴奋。
这倒也是:尽管,尽管他是寻思师娘倘若不幸地阴郁而逝,留下一子诸葛瞻无人照顾……不!诸葛瞻乃堂堂蜀汉丞相的唯一血脉,又如何得不到抚养呢?
他只是想起诸葛瞻年纪小小,便继承其父的爵位不说,亦早早地迎娶公主,拜骑都尉,且被陛下重用,是为重臣,人生也算赢家……奈何诸葛瞻被养「歪」了,名过其实也就罢了,将来还屡次认为姜维他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遂上表陛下,竟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还想削夺他的兵权云云。
如此种种,怎不令他姜维心生防范?
是以,他想着换他来抚养诸葛瞻的话,是不是就能免去未来的麻烦呢?
至少他会让诸葛瞻支持「主战」,而不是「主和」——好歹诸葛瞻得和他站同一条战线上,那才对嘛?
思及此处,他张了张嘴,说道:“师娘……”
“师娘!请你三思!!”
他才说出两个字,就听妻子柳文莺义正辞严地开口,其声音之大,竟能盖过他的……他忽然忆起之前自个儿稍微与柳文莺提起此事,而柳文莺面色难看地点头,勉强地同意了——果然啊!果然阿莺仍旧不乐意!
他果断地闭嘴,竖耳听柳文莺说:
“师娘,为了瞻儿,你也要活下去!就算丞相去了……你也不能丢下瞻儿!你若走了,瞻儿又该怎么办?哪怕我的夫君收其为义子,这失去父母的痛楚孩子就避免了?——仍旧免不了!我也是一位即将当母亲的人,只要一想到自身和孩子天人永隔,就很揪心、伤心!无论如何,只要有希望,就不该放弃生命啊!”
柳文莺涨红了脸,语速很快,一看就知柳文莺被师娘的消极态度给气着了。
诸葛氏定定地看着柳文莺,终才后知觉地问:“你?你……”
柳文莺眨了眨眼,迟钝地捂住了嘴巴,懊恼道:“对、对不住,是我太失礼了。
我……我到底讲了甚么呀?”
柳文莺急得踩脚,只觉没脸见人了。
见罢,姜维伸出手来,抚了一抚柳文莺的后背,温和道:“阿莺,你说得很好。”
抬起头来,姜维对诸葛氏说:“师娘,忘记介绍了……阿莺是我的妻子,我和阿莺才成亲不久。”
“你……你胡说甚么呢?”柳文莺听罢,不喜反怒,当着诸葛氏的面儿,用力地掐了一掐姜维的手臂,恼羞地说,“我都怀了几个月的孩子们,你竟然说我们才成亲不久?你是甚么意思?莫非是在骂我不守规矩吗?”
比如婚、前、怀、孕?!
柳文莺气呼呼地瞪着姜维,气力见涨。
但却伤不到姜维。
不过,姜维仍旧配合地叫疼几声,讨饶道:“夫人,是我错了,请你原谅。”
“哼!”柳文莺重重地哼了一声,总算放下手来,不再折腾姜维。
然而,柳文莺的端庄和贤惠形象已然荡然无存,尤其是在诸葛氏的面前。
诸葛氏有趣地注视姜维和柳文莺的互动,一时又羡慕又伤感,感慨万千。
柳文莺推开姜维,清了清喉咙,对诸葛氏说:“总之,师娘,请你振作起来,凭甚么夫君逝世,你就跟着殉情?——你的孩子怎么办?”
“你……”诸葛氏哑然,一时接不上话来。
与此同时,姜维也死鱼眼地睥睨自家妻子的脑袋瓜子,奈何妻子没能察觉。
“再不济,你想与丞相团聚,那也该把瞻儿抚养长大,再找丞相罢?”柳文莺转了转眼珠子,一脸认真地提问,“万一你赴黄泉见到了丞相,丞相却抱怨你丢下瞻儿,那该怎么办?到时你也没法回来啊?”
诸葛氏嗫嚅了嘴唇,语塞,良久才道:“这世上没有黄泉……”
哈~没想到诸葛氏还挺务实!
便听柳文莺言之凿凿道:“那就更不能和瞻儿分离了,不是吗?试想师娘你死了,就真死了,既没法见丞相,亦不能和瞻儿相处……你真甘心么?”
诸葛氏垂下眼帘,不言一语。
许久后,诸葛氏才道:“我的身体已经垮了……”
“谁说的?”柳文莺扬声地反驳,“师娘你正值年轻,哪就垮了?这不还能走路吗?——师娘,你听我的,从今天起,好好地养身子,你会好起来,并能陪着瞻儿长大,娶妻生子,到时你就能抱得孙子!如果你觉得孤单,你大可……”
眼见柳文莺越说越离谱,说至后面,姜维都要怀疑这小妮子是不是想挑唆师娘再找第二春,给恩师诸葛亮丞相戴一顶绿……咳咳!打住,打住!不要再想下去!姜维手捂柳文莺的嘴巴,黑着脸道:
“夫人,很晚了,我们该回去了。”
柳文莺「唔」了半天,拍开姜维的爪子,对诸葛氏说:“师娘,我能每天来拜访你吗?”
诸葛氏似乎很欣赏柳文莺的直率性情,闻言应道:“你……方便吗?”
诸葛氏瞄了一瞄柳文莺的大肚皮。
柳文莺豪迈一笑,笑道:“方便!很方便!”
“那么,随时欢迎?”诸葛氏说。
柳文莺快乐地拍手,脱口而出道:“那我明天就来找师娘,还请师娘莫要嫌我。”
诸葛氏掩嘴笑起,仿佛年轻了许多。
眼里也有了光。
姜维和柳文莺一同拜别了诸葛氏。
就这样,以姜维从中牵线搭桥,柳文莺和诸葛氏总算有所交集,且观这二人初次相处的场景,貌似还挺投机?
那就好,那就好。
返回家中的姜维吁了吁气:看来师娘应该不会随便轻生了……他的目标达成一半!接下来就该拜见皇宫里的陛下了。
说来他入成都已有一段时日,但他至今却还没觐见陛下,究其原因……唔~他虽是甚么右监军、辅汉将军、平襄侯,领雍州牧,看似名号很多,好像很厉害,实则却不然:右监军虽有统兵之职,奈何辅汉将军却是杂号,平襄侯是乡侯,雍州牧限制太多,更是外放型吏员!
总结一句话:他不是朝廷大臣……不必上朝,更不用上表甚么奏书。
也因此,陛下虽有寄信给他,暗示他把母亲和妻子接来成都居住,而他把人送来了,亦不用非要见到陛下……他只需派人捎句话给陛下即可。
而如今,他之所以想见陛下,亦有原因:他想和陛下交心,免得他人在场,陛下听了甚么奇奇怪怪的宠臣,而给他使绊子,那可不妙了。
况且他需要陛下的信赖,以便支持他的几条谏言。
思及此处,他也不矫情,认真地思索了大半夜,次日送妻子柳文莺去诸葛府邸,与师娘诸葛氏作伴后,便策马跑至皇宫前,拿出雍州牧印绶,只说想见陛下。
驻守城门的禁卫军们听罢,便派出一人去询问陛下。
少时,那人归来,说是陛下同意了。
于是乎,姜维下了马来,交了兵器,跟随那个禁卫军前往指定目的地。
然后,姜维他真的见到了陛下!
彼时,宣室殿,陛下正在批阅奏折。
而他来了,陛下并未抬头。
他也不吱声,耐心地站至一角,等待陛下处理完政务——
老实说,陛下也挺不容易,这些文书又多又厚,他都心疼陛下的眼睛是否会酸涩!
趁此时机,他忍不住地悄悄打量陛下。
陛下正值年富力强,如果姜维他没记错,陛下大概比他小五岁,今年二十八岁,姓刘,名禅,字公嗣,小名阿斗,父亲是汉昭烈帝刘备,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册封张飞之女张氏为皇后,但却尚未立太子,已有长子,长子是刘璿,已经九岁,生母是王贵人,乃皇后的侍女……
咳~停!停!他是不是有点八卦了?
定了定神,他又观察起陛下的长相。
许久未见,记忆里的陛下依旧五官柔和,眉目俊气,继承了先帝的仁慈面孔,以及先皇后的容貌,就是……体形略微发胖。
但是!不管怎么说,陛下不说是一代霸主,好歹看着也是仁君,且其才智不低,不信你回忆回忆夏侯霸——
夏侯霸那厮本与蜀汉有着杀父之仇,对蜀汉是多么痛恨和咬牙切齿,但当夏侯霸去了一趟成都,与陛下相处一段时日,不就化干戈为玉帛了吗?
魏帝赎人的时候,他观夏侯霸是何等平和,仿佛对蜀汉没了恨意……这不正是陛下的手笔吗?
可见陛下手腕相当高明,简直令人佩服啊!
当然,要拿陛下与先帝刘备、前丞相诸葛亮对比,那自是不够看了。
前两者光芒太强,强过了头儿,导致温和且有暖度的陛下并不明显。
但这不能抹除陛下的个人实力,却也不低。
至少能保证正常情况下,陛下不会办坏事,拖后腿!
……他还在想着,忽见蜀汉帝放下文书,伸个懒腰,余光一瞥,瞥见了他,顿时吓了一跳,连忙地起身,说道:
“伯约,你何时来的?朕都没发现!”
“陛下!”一见蜀汉帝终于注意到他,姜维他向蜀汉帝规规矩矩地行礼,开门见山地道,“微臣不负众望,陇西郡、天水郡、广魏郡和陈仓城已归蜀汉之地……”
蜀汉帝喜不胜喜,开怀道:“此乃伯约之功劳,朕甚是欣慰,今后还需要伯约你来助朕,助朕守住这些郡城。”
姜维谦虚道:“陛下谬赞,蜀国得三郡一城,皆是诸位将士们、吏员们的功劳,微臣可不敢擅领。”
蜀汉帝笑道:“朕可不管,你不是雍州牧么?你可自行犒赏诸军,朕准奏便是。另外,若是财帛、粮草不足,亦可向朕说明,朕会尽快地派人运去。”
“多谢陛下的信任,微信定不辜负陛下的重用。”姜维感激不已,随后话锋一转,另起话题说,“陛下,如今我已把母亲和妻子安置在侯府,并且再过不久,微臣就要返回天水郡了……陛下,微臣有话要说,还请陛下准奏。”
蜀汉帝道:“准奏。”
姜维鞠躬,拱手道:“第一件事情,微臣想收丞相之子诸葛瞻为义子,还请陛下通融!诸葛瞻年纪尚幼,却失去父亲,观今其母,似有病重,只怕随时都会……总之,若不加以引导,只怕将来成就不高!”
顿了一顿,他特意地补充说:“微臣打算把《二十四篇》教给丞相之子,也算回报丞相昔日的一番教诲。”
蜀汉帝叹息道:“亚父的《二十四篇》朕也看了,的确受益匪浅……伯约有心了!朕答应了。”
姜维道:“陛下,第二件事情是微臣觉得人才不够用!能不能趁着现在暂无战事,大力地发展书院,推广教育?
例如把丞相的《二十四篇》作为学业科目,教给众学子们,让有才之士得到进修,待到学成之后,便可效力于蜀汉,是谓人才不断也……”
说到人才,姜维他就心酸:遥想当年,汉室四百余年,以「察举」和「征辟」来衡量一名人才。其中,人才的举荐是以世家或豪强说了算。
这就变相地垄断了人才。
时境多年,魏国都改用「九品中正制」了,而蜀汉和吴国依旧延续传统,仍靠「察举」和「征辟」……这就意味着:再与魏国、吴国进行长期的比拼,蜀汉的人才数量绝对不如魏、吴也。
哪怕「九品中正制」也有瑕疵。
但却适用于魏国当下。
而观蜀汉,只有一个益州,地理位置过于偏僻,这几年战争持续不断,不提甚么丞相识人不明、政坛多有小人,指望再靠「察举」和「征辟」找人才,还能找出几家?——益州的世家或豪强来来回回就那几个,光靠那几家薅人才吗?
也不怕人才全是歪瓜裂枣!
是以,姜维觉得,还不如自己培养人才算了。
既要培养人才,可不就得重视教育?这不就需要用到书院了么?
蜀汉帝似乎也想通了这点,深深地注视姜维,沉声道:“爱卿果真要用亚父的《二十四篇》作为学业科目之一吗?不会后悔?”
毕竟书籍宝贵,且是丞相着作,那更是重中之重,不好好地保存起来,却非要用之于广大学子……这换作一般人家,八成不会乐意。
君不见秘籍向来遮遮掩掩,被小心呵护,方能流传后世啊?
姜维摇头道:“微臣不后悔!微臣会多抄录几份!”
言下之意:拿丞相的原稿是不可能的,抄录版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