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星光灿烂。
徐闲突然想起了什么,带着张嫣,两人来到括苍山上赏景。
“夫君,怎么突然想起出来赏景呀?今夜又没有月光?”张嫣问道。
“嫣儿,我问你一句话:你是想陪我百年,还是想陪我长久?”徐闲看着张嫣问道。
“那肯定是长长久久了!”张嫣说道。
“嗯,我有一种秘法可以延年益寿,我想让你跟着我一起练。”
“真的,能永葆青春么?”张嫣好奇地问道。
嗯……(ー_ー)!!……女人的关注点就是不一样……
“这个嘛,我没试过。你觉得我看起来好看么?”
“君美甚!特好看!”张嫣肯定道。
“那或许,应该有点效果吧。”
“那我跟夫君学。”张嫣说道。
“好!”
徐闲在地上画出两个道家北斗符图,并从背包里拿出七星灯,摆好点燃后让张嫣面北盘腿坐下,左手掐诀,右手则为剑指放在身前。待张嫣坐好后,自己也盘腿坐下。
“嫣儿,跟着我念!”
“好!”
“北斗九辰,中有七神。”
“北斗九辰,中有七神。”
“上朝金阙,下覆昆仑。”
“上朝金阙,下覆昆仑。”
……
只见天上的北斗七星缓缓地降下两道近乎透明的光华,一道慢慢地融入徐闲的体内,一道则一点点融入到张嫣的肌肤之中。
待运行了七个小周天后,两人收了功法,朝北拜了拜。
“嫣儿,觉得怎样?”
张嫣撸起袖子,看到自己手臂上有一点点的光华,说道:“夫君,好神奇呀,这些是什么?”
“这些是七星光华,当这些点点在你的体表汇成一层薄膜的时候,蚊虫蛇鼠就咬不到你了,而且还可以美肤哦。”
“真的?夫君,你撸起袖子给我看看。”
徐闲撸起袖子,无数淡淡的星光正从他的体内冒出,环绕着他的手臂旋转一圈后,又没入他的体内。徐闲俨然已修炼到二阶二层,并且很快就要达到三层。
“哇,夫君!好漂亮啊!为何之前每个晚上,我都没看到这种景象?”
“那是因为只有修炼这种功法的人,才可以彼此看到。而且只有在修炼之后的短时间里才看得到。”
“哦,那我也要这种效果!”
“可以,你勤加修炼,几个月后,应该就能达到了。”
徐闲看到张嫣的手臂只有点点的星光,顶多也就占肌肤的5%,而自己一夜就100%,难道张嫣的速度是自己的二十分之一。
嗯……自己花了一个月达到一阶圆满。那张嫣岂不是要20个月才达到一阶圆满!
其实,徐闲并不知道,张嫣的速度已经达到了范增的一半,放在先秦术士中也算佼佼者了。
当然不是说张嫣天生根骨好,而是因为吃了回春丹,脱胎换骨了。再加上与徐闲双修了一个多月,体质又被徐闲改提升了不少。所以才有这样的修炼速度。
试想一下,两年能修炼到刀枪不入,即使《葵花宝典》、《九阴真经》也没有这个速度啊!
这要拿到江湖上,还不得引起一场腥风血雨!
隔日,一行九人又从王府离开了。还是同样的的马车,还是同样的人员。
“怎么现在就不带我玩了!我回来时还好好的!”许小康纳闷得很。
这啥世道啊!警卫班班长留在家看门,普通警卫却跟着出去公费旅游……
马车颠颠簸簸,一行人走走停停。
四天后,歙县到了。
歙县和徽州府在一起,府县同城,这在中国都是极少见的。
这也正说明了徽州地理环境的不友好。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然而这个地方却孕育出许多杰出人士,形成了独特的徽州文化。“以商养文,以文入仕,以仕拓商\\\" 很概况地说明了徽州文化的发展路径。
这次来歙县主要是寻访毕懋康、毕懋良兄弟二人。他们是明末的火器研发专家。
说到火器,明朝使用火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目前大明军队的主流火器是火绳枪。
说到射击速度与准度。
自从宋朝出现火枪到现在,所有的火枪都是前装滑膛枪,也就是从枪管前面装药。
目前的火绳枪,熟练的士兵可以做到一分钟一发。
而毕懋康做的燧发枪,可以做到一分钟发射2~3发,甚至做到5发。
后世着名的马克沁机枪理论射速每分钟600发,还有更快的加特林机枪,每分钟消耗上千发子弹,这才是真正的弹雨!
至于准度,首先当前的火枪,不管是火绳枪还是燧发火枪,射程大约在150——300米远,有效射程大约100米左右。
古代人也做过命中率的实验:1790年的汉诺瓦实验了火枪对整个营的命中率,标靶为一块长45米、高1.8米的布,模拟敌军一个步兵营的正面(骑兵营为2.6米高)。
100米远有75%子弹命中步兵标靶、83.3%命中骑兵;200米远为37.5%和50%;300米远分别为33.3%和37.5%。
按照数据,我们可以得出1790年的火枪威力如下:1000名士兵在300米开火,一次能杀死300名敌人,在100米处更高达750人。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靶场上的命中率在真实战场上永远达不到。
根据一份1742年普军在查图西佽会战的文件中表示,他们射击了65万次,才打死伤奥地利军5000人,平均每130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人(约0.76%)。
同时,火枪的哑火率还很高,火绳枪哑火率更是高达50%,所以综合来说,当前火绳枪在100米左右的命中率约25%左右。
因为单支枪的杀伤力有限,只能靠集中火力才能造成更多杀伤,所以才有了士兵排成线列作战的战斗方式,俗称“排队枪毙”。
另外,这个时期的火绳枪或者燧发枪开火时都会产生大量烟雾,严重遮挡战场上的视野。
若双方各有200人距离30米排成两列互射,开了几枪之后,战场一片白茫茫,接下来就只能盲射了。至于打中敌人了没,天知道……
所以,接下来,要让毕懋康他们搞的不是燧发枪,而是“来复枪”,也就是拥有螺旋形膛线的枪支。
“来复枪”早在1476年就出现了,但一直没能成为部队的主流装备,因为首先膛线这玩意儿就不好弄,“来复枪”的膛线目前只能通过小作坊技艺高超的老师傅使用高硬度合金刀具手工拉出来。生产力严重不足。
其次,早期的“来复枪”装弹速度远远不如滑膛枪的装填速度。因为,“来复枪”必须要让子弹嵌入膛线,这样才能让子弹在膛线的作用下产生旋转,这样才能达到提高精确度与射程的目的。
早期的“来复枪”,除了比滑膛枪多了膛线外,其它方面基本上一样,依然采用的是前膛装填。为了让子弹嵌入膛线,“来复枪”使用的子弹直径要略大于膛线中阳线的直径。而要把子弹塞进这么长一个比它略窄的管子里,一般都需要拿锤子敲击送弹棍才行。
所以,早期的“来复枪”射速普遍只有滑膛枪的三分之一,而这对于军队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不可能成为主流装备,只能作为狙击枪使用。
那为何还要让他们研究“来复枪”呢,因为这枪虽不是现在的主流,却是未来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