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
沈迟垂头深思,轻声低语,从魏临的角度刚好能看到她低垂、卷翘的睫毛,和挺秀的鼻梁。
“你说什么?”魏临忽略了沈迟的低语。心
“殿下,是殿下!”沈迟猛然抬头,眸光发亮。
魏临顿了一息,忽然明悟沈迟所说的是什么了,他面色微凝,有些不确定的说道。
“能够被称为殿下的,只有皇位的维任人,很显然卫左思绝不是咱们陛下的种……”
“你还记得才那些人吗?他们各个眼窝深陷、鼻梁高挺,且身形高大,说起我们大周的官话有些磕绊……"”沈退一边回忆一边向魏临说明。
两人同时想到了一种可能一一“卫左思是北真国王子!”
北真国地处大周北部,两国中间的领土大多隔着游牧部落,谁都想争取到游牧部落的支持,或者干脆香并了游牧部。
许多年前,北真国皇室发生政变,当时年仅八岁的王子被迫流藩在外,生死未ト,
这件事在两国流传许久,因为曾有北真国的入暗自到大周来寻找王子。
如果这些事都是真的,想想那些异族入的外貌,想想卫左思异于大周人的言行,
也许,他们都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
“这么多年,他若是故意留在大周,待他归国,定然要发动对大周的战争!”魏临捏着头恨声说道。
他们竟然让一个奸细活在都城这么多年都没有发现还给子他荣华富贵,尊敬和特权。北真国的国王此刻怕是要笑掉大牙了。
相比于魏临的愤怒,沈迟更多的是自责和悔恨。
是她带着卫左思进入大周,她只当男孩只是个可怜的乞儿,比起寻常人略显俊美和聪颖,可他竟然是北真国的王子!
大周和北真敌对多年,沈退亲眼看着曾经共赴沙场的伙伴们因为征战或死、或伤!
她不仅帯着卫左思来到大周,还因着她的身份让卫左思直接接触到大周的皇权中心,最后更是取代了自己…
他怎么能这样?
他怎么能这样?
那个单纯青涩的少年去了哪儿?
是她太天真吧,自负到不去计算身边信任的入,最后反而被他遮住命盘,再算不出什么,或者就是今日这样的结果。
她还是第一次出错呢。
被自己最疼爱的徒弟杀死,此刻她终于找到了缘由:他们原本就是属于不同的阵,站在各自的对立面
“他不会得逞的,我决不允许有人破坏两国的和平!”沈迟义正言辞,浑身散发出冰冷摄人的气势,她眼神尖说,整个人仿若处在狂风暴雨中心,掷地有声。
临看着她,脑海中忽然浮现两个词ー一容华贵、天下无双!
这样的沈迟让魏临觉得陌生又熟悉。
在他印象里,沈迟是个平和又淡然的女子,她异于常人的取锐和聪颖,像一个历经世事的老人家,可有时又执拗刁钻的像个孩子。这样的沈迟让魏临产生兴趣,并且愈发有了亲近的心思,他答应了这小姑娘成为幕僚的提议,心中却更期待有一日沈退能服软,做个有趣又讨他欢喜的小女子。
可眼下沈迟身上所显露的竟是一种高不可的贵气和霸气,就像雪峰上的读雪花,圣洁高贵又孤做决然,明明还是那一张相同的脸,却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
魏临压下心头的绮思,重新专注到卫左思的事情上“卫左思不仅是个吸食人血的恶魔,还是个高明的伪装者,我们都被他骗了。”
“陛下现在还不知道卫左思的身份,只怕不会搜查的范困不会那么远…”沈迟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提醒下她那位父皇。
“来不及了,就算我们现在赶去,陛下且不说相信不相信,便是调兵遗,也是鞭长莫及,现在都城的形势,陛下不会浪费兵力在搜寻一个未知结果的人。”魏临叹息否决,脸上有京叹有怒意。
魏宜帝忙着为皇子扫清障碍,忙着对付冯家,防备他魏临,外界的事,只要不是兵临城下,他们这位陛下都不会在意的。
沈退忽然想到了锦儿,这个小丫头忠心护主,不论什么时候都一颗心为自家小姐,她占了沈迟的身躯,承了锦儿的照顾和真意,不愿让这使丫头涉险,更不想因为她受到任何的伤害。
“锦儿还在卫左思手里。”沈退目色担忧,“她虽不会有事,这次也免不了吃些苦头,是我连累了她。”
“锦儿一定会平安归来的。”魏临面色温软了几分,“那个小丫头傻人有傻福,定
不会有事,你不要自责,若怪也该怪卫左思太过无耻。”
其实,魏临一直想问沈迟,为何卫左思总是针对她这个小女子?
若说先前在护国寺,卫左思是章沈迟背黑锅,那么现在呢?亡之际,竟还想着掳走沈迟!
是沈迟知晓什么重要的东西,重要到卫左思一定要带走她?还是沈迟藏了什么,被卫左思觊觎?
心中这般想着,魏临看向沈迟的目光有了审视的意味。
“卫左思确实无耻,他竟然凯我,当初我和付子陵还有婚约,他就那般肆无忌惮,如今被人掲了面具还不知收,有朝一日,我定要他知晓,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该付出怎样的代价!”
沈迟直截了当、半真半假的说出卫左思的恶意,倒让魏临有些惊诧。
卫左思觊觎沈迟?他看中了沈迟什么呢?
魏临用手摸着下巴,调侃道:“卫左思这般貌美,不知胜过世间多少女子,他若喜欢你,难道是看够了自己的姿容,想要换个口味?”
沈迟瞪了他一眼:“王爷若有闲心研究这个,不如好好想想如何应付陛下的询问吧。”
他们出来多时,再不敢耽搁,匆匆回到王府。
所幸这一日除了早先来被魏临糊弄走的一位老大人,再没有旁人来过。
大抵,都去菜市口看热闹了……
都城近日多事,人人自危。
吸食人血的国师逃跑,弄了个假囚犯糊弄天下百姓和皇帝,这令魏宣帝的声望大跌。
百姓们纷纷质疑起皇城士兵的忠诚和武力,能让国师那样一个人逃脱,守天牢的狱卒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