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归根,老人恋家。
“李主任啊,俺们能到哪里去?这里有田耕,有房住,儿孙满堂,离开了家园,俺们只能妻离子散,讨饭去了。”
“杜大队长,俺们世代住在小黄庄,也没见鬼子对俺们咋样?再说,咱们小老百姓惹鬼子什么了?”
“李队长,俺不能走啊,俺媳妇就要生了。”
锥山下,几个村庄的老百姓都是舍不得离开家园,纷纷拽着李若涵、李国中、李国茂、泥鳅、老猫的手,言淡语轻地反问他们一番。
“父老乡亲们,听说过南京大屠杀吗?”李若涵无奈,只好搬出一段惨痛的往事来劝说老百姓。
“没听说!”很多老人异口同声地答道。
在这闭塞的小乡村里,农户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哪能听得到那段沉重惨痛的史实?
“那好,父老乡亲们,就让我来告诉你们,鬼子在攻下南京城后,屠杀了我们三十多万同胞!”李若涵嗓子已发哑,虽然尴尬,但是,仍然全力以赴地做好群众工作,道出一个数字来证明鬼子的残暴。
“还有,前几天,鬼子袭击小李庄的时候,他们用炮弹轰死了咱们几十名队员和乡亲。父老乡亲们,这可是血证啊!”李若涵不待群众答话,又赶紧列举发生没多久的一件血案来证明鬼子的残暴。
“对啊!前几天发生的事情,咱们别忘了,乡亲们,听李主任的劝,她也是为咱们好,撤就撤吧,反正俺们还能回来的。”
一些年青人终于有所感悟,高声呼应李若涵的话,劝说那些老人和妇女小孩离村。
一大批男女老幼随即紧张回家,搬东西离去,随游击队员们撤往深山老林或是锥山西面不远的土城。
还有少数有些见识或外出见过世面的农户愿意撤离锥山根据地。
劝说大半夜,李若涵口干舌燥,泥鳅喉咙发痒,李国中张嘴就冒烟,但是,收效不是很好。
因为并不是每个队员或者队长,都有李若涵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也并不是每个队员或队长都有李若涵这么好的口才。有李若涵出现的地方,群众撤离得七七八八。
其他几处村庄愿意随游击大队撤离的农户,加起来不足百户。而有些农户虽然愿意撤离,但是,拖儿带女,携羊牵牛,背搬着诸多家用,撤离速度相当缓慢。
李若涵、李国中、李国茂、泥鳅、老猫几个人在小李庄碰头,各自喝了几碗水,便商量如何再劝说群众撤离之事。
“瞧俺说,石总是不是把敌情看的太重了。东水城战略地位重要,鬼子会倾巢出动?”李国中很累了,看到大半夜的,也没啥动静,便发起牢骚。
“是啊!就算徐州大战不打了,咱们初来乍到,鬼子会把咱们锥山根据地看的这么重要?”李国茂也不以为然。
“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两位石总是很有先见之明的。咱们锥山根据地虽然刚建立,咱们也是立足未稳,但是,卧床之榻,岂容他人酣睡?鬼子不是看得起咱们,就是因为看不起咱们,才有可能想尽快将咱们全部歼灭。”泥鳅一反常态,反而道出一番斯斯文文的道理来。
李若涵怔怔地看着他,心里暗道:心儿称呼此人为泥鳅,瞧不出来啊,泥鳅外表粗鲁,说话倒是挺有哲理的。哦,我倒忘了,泥鳅曾是国军宪兵队的军官。
泥鳅道毕,见众人一时无声,便望向李若涵。
李若涵妙目触及泥鳅的目光,从沉思中回过神来,便道:“杜大队长言之有理。俗话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既然石总作出了战略决策,又亲自率部袭击金竹山上的鬼子。所以,咱们就要为大部队锦上添花,做好后方工作,打好掩护和诱敌之战。同志们,歇息一会,咱们分别再率队去挨家挨户做工作吧,能劝走多少算多少,尽可能地减少伤亡。”
求红包、求金牌、求订阅、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