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小村庄叫清泉村。村子旁边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边住着一位叫阿巧的姑娘,她和爹爹靠种豆子为生。每年秋天,阿巧家的院子里都会堆满圆滚滚的黄澄澄的豆子,她最喜欢坐在院子里,一边挑拣豆子,一边听爹爹讲古老的故事。
这天,隔壁的王婆婆来串门,看着满院的豆子直叹气:“阿巧她爹,今年豆子收成好,可总这么卖也换不来几个钱。你们就没想过把豆子做成别的吃食?”爹爹挠挠头:“能做成啥呀?顶多磨成豆浆,可豆浆放久了就坏。”阿巧歪着头想了想:“要不我们把豆浆煮得稠稠的,说不定能变成新东西?”
第二天一早,阿巧和爹爹就忙活起来。爹爹把豆子泡在大木盆里,阿巧则把石磨擦洗得干干净净。“哗啦啦”,泡胀的豆子倒进石磨,阿巧推着磨盘,爹爹往磨眼里添豆子,雪白的豆浆“咕噜咕噜”流进木桶里。看着满满一桶豆浆,阿巧兴奋地说:“爹爹,我们把豆浆倒进锅里煮!”
可没想到,豆浆刚煮开,锅里就泛起了好多泡泡,还“噗噗”地往外溢。阿巧手忙脚乱地用勺子舀泡泡,一不小心,放在灶台边的石膏罐被碰倒了,几块石膏“扑通”掉进了豆浆锅里。“哎呀!”阿巧急得直跺脚,“这下全完了,豆浆不能喝了!”爹爹叹了口气,安慰她说:“别难过,咱们重新磨豆浆。”
两人收拾好灶台,准备再磨豆子。这时,阿巧突然发现,刚才掉进石膏的那锅豆浆,竟然变成了白白嫩嫩的东西!它看起来像云朵一样软乎乎的,用勺子一挖,还能整块儿舀起来。阿巧尝了一小口,眼睛一下子亮了:“爹爹,快尝尝!又滑又嫩,一点也不苦!”爹爹半信半疑地尝了尝,惊讶地说:“真奇怪,这东西比豆浆好吃多了!可它到底是啥?”
消息很快在村子里传开了。邻居们都跑来看稀奇,李大叔摸着胡子说:“这白白软软的东西,看着倒像块白玉呢!”王婆婆笑着说:“阿巧真聪明,这肯定是老天爷送给咱们的宝贝!”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可谁也说不出这东西该叫啥。
阿巧想了想说:“它是用豆子做的,又像豆腐块一样,不如就叫‘豆腐’吧!”大家都觉得这个名字好,从那以后,“豆腐”这个名字就传开了。
可是新问题又来了。豆腐虽然好吃,但太软了,不好保存和运输。阿巧和爹爹又开始琢磨。有一天,阿巧看见爹爹在给木桶箍铁圈,突然有了主意:“爹爹,我们做个木框,把豆腐放进去,再用重物压一压,是不是就能让豆腐变硬些?”
说干就干!爹爹找来木板,做成一个方方正正的木框,在底部铺上干净的纱布。阿巧把做好的豆腐舀进木框,盖上纱布,又在上面压了一块大石头。过了半天,掀开纱布一看,豆腐变得结结实实,形状方方正正的,再也不像之前那样软塌塌了。
这下,清泉村的豆腐更出名了。附近村子的人都来买豆腐,阿巧还教大家用豆腐做菜。有人把豆腐切成小块,煎得金黄;有人用白菜炖豆腐,汤汁鲜美;还有人把豆腐做成麻辣鲜香的小菜。
有一回,一个商人路过清泉村,尝了阿巧做的豆腐后赞不绝口:“这豆腐口感嫩滑,味道鲜美,要是卖到城里,肯定大受欢迎!”商人带着阿巧做的豆腐去了城里,果然,豆腐一下子就成了城里人的新宠。
慢慢地,做豆腐的手艺从清泉村传到了四面八方。每当有人问起,大家都会说:“这是一个叫阿巧的姑娘,在一次意外中发现的美食。”而在清泉村,阿巧和爹爹依然每天磨豆子、做豆腐,他们的院子里,总是飘着浓浓的豆香,就像他们的故事一样,温暖又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