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纠结让他们微微迟疑了一下,但随即都起身行礼,恭声说道:“诚如吾皇所言,此定国安邦之良策也!若是施行,必能开万世之太平,还望吾皇早日施行。”
他们倒是知道雍元帝的用意,纷纷表达了立场,只是先前的迟疑却早已落入了雍元帝的眼里。
“这几人只怕是口是心非,哼!”随即雍元帝心里思忖道。
“万世之太平!”李桂闻言心里却微微一哂……
来自于后世,李桂很清楚封建王朝的国运不过是二三百年,好的三四百年,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口与土地的矛盾,王朝兴盛了,人口就多了,然后土地也集中了,没饭吃的也就多了,造反的也就多了。
而这条政策实际上没有解决上面的根本问题。
而在李桂思忖之间,雍元帝已经转头向余姚、以及沈正阳问道:“余爱卿、沈爱卿你们以为如何?”
以余姚与沈正阳的见识,他们很清楚这个政策的可行性与好处的,只是这条政策对于天下士子官绅这一层却绝对没有好处,而他们要是赞成,必定为这些人唾弃,但要是不赞成,这就和他们“国事为大”的儒家思想与情怀相违背!
这其实是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余姚与沈正阳心里纠结的很,但是他们毕竟是读四书五经长大的,骨子里是以大局为重的儒骨,因此纠结了半天,余姚躬身说道:“回皇上,李大人此策确实是老诚谋国之策,但此策波及太大,推行难度一定不小,还需谨慎。”
余姚这话实际是老奸巨猾之言,他赞成了雍元帝的话,但却为自己留下了退的后路——如果以后推行难,他这老朽之骨精力不佳,自然可以退了,免的越陷越深。
雍元帝现在政事练达,朝中大臣所思所想、以及一些伎俩他都门儿清,因此闻言不由的思忖:“这些老狐狸,一遇到难事不是告老就是旧疾复发,哼……”
不过令雍元帝满意的是余姚毕竟是赞成了!这样就可以拿到朝廷上庭议、取得共识,然后推行。
他虽然是九五之尊,但有些事还真不是他的金口玉言就可以的,比如这件事,他必须取得共识,不然一张圣旨下去,最后极有可能变成一纸空文。
而后思忖之间,雍元帝再次看向了沈正阳,含笑再次问道:“沈大人以为如何?”
在雍元帝的心里沈正阳是推行“摊丁入亩”这个政策的比较关键的人物之一,这主要是因为沈正阳不但在朝堂而且在士子生员中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力。
第二个原因在于他与李桂的关系,如果他要是反对这项政策,那最起码就将李桂孤立了,而雍元帝下一步还想着让李桂去推行,打头阵呢!
而沈正阳的心思和余姚差不多,但是他比余姚更具有家国的情怀,另外,他还要顾虑着与李桂的关系。
以上两点,特别是第一点就让他不能不同意这项政策,因此闻言沈正阳一拱手,说道:“回皇上,老臣也以为此策利国利民,可以施行。”
有余姚与沈正阳两人这句话,实际上此事已经定鼎,“哈哈哈,难得你我君臣如此齐心,来人赐酒。”心情舒畅之下,雍元帝居然破例大笑了起来。
随后小黄门拖着托盘走了进来……众人饮完之后,丁贯九眼睛眨了眨,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皇族、士绅的土地收不收费。
乡绅一体化纳粮这个规定其实是隐藏在“摊丁入亩”这个政策之中的,此时众人倒是隐约的感觉到了,但是还没有提出来。
而丁贯九毕竟掌管天下赋税,也是技术性官员,对这个问题很敏感,所以这个问题在他脑海里比其他人要清晰些。
想到之后,他立刻就想说出来,但随即就感到这个才是“摊丁入亩”的核心,他要是提出来,似乎有成为众矢之的危险,并且提出来也像是赘述,毕竟“摊丁入亩”里已经隐藏了这些。
因此想到这里丁贯九到嘴的话又被他强行咽了下去。不过他的这番动作还是落入了雍元帝的眼里,雍元帝随即说道:“丁爱情你有何话要说?”
雍元帝这么一说,丁贯九就不得不答了,起身回道:“回皇上,微臣在想该向谁的土地收税。”
还是那就话,“摊丁入亩”里已经隐藏着士绅一体化纳粮,这点众人心里都有,因此闻言雍元帝一挥龙袖,说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凡有土地者,一律收税。”
雍元帝这句话一点也没让众人奇怪!但是这句话由他口中说出来还是在众人心里引发了万丈波澜!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往今来,官宦士绅都是不交税的!这一条下来实际上是把这一阶层最大的福利待遇给没收了!而且这一基层还是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的基础!
同时没收了这一阶层的这个特权,让他们与平民等同,更会重创他们优越的心里!
因此在坐所有人都感觉到了这后面的惊风骇浪,即使李桂也不例外,他甚至比余姚、沈正阳他们感觉的还要深刻,因为他明白雍元帝让他回来绝对不会只是让他提一提摊丁入亩的事!
剩下的事情几乎是兔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
然而一切按照胸中腹案进行,雍元帝心里却很高兴,他又是兴急之人,随即满含笑意的说道:“这事该如何推行还需要弄个章程出来,最起码天下田亩总数要有一个数目,每亩收取的赋税也要确定,嗯,这南方和北方还不尽相同……余爱卿、沈爱卿、丁爱卿、李爱卿回头你们可以商议一下,递个折子我看看,还有明天庭议此事,还望诸位爱卿讲明此事之重大……”
雍元帝越说越兴奋,本来冷峻的脸上都似乎有红光冒出,而众人却听得愁眉苦脸。
不过雍元帝的话还是让水静、郑淳、许寿心里又多了一层暗惊——雍元帝居然让李桂与余姚、沈正阳、丁贯九一起共事了——这几个可都是国之栋梁!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