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神农门就是炎氏后人,唯一现在还以大派身份活跃在九州之上的势力。
而且随着时光的变迁,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神农门,药皇谷………这些医道丹道宗门的重要。
一时间,这些宗门风头无量。
但是巅峰之极过后就是衰落,神农门后面遭到许多宗门的打压。
当代门主,也被许多隐藏在黑暗中的强者偷袭。
重伤身亡。
从那以后,神农门就意识到了这种情况。
并与大赵签订了协议,从此将整个神农门都签到了大赵。
虽然现在的神农门已经不是顶尖时候的大派风流了。
但是却依旧称得上是一方霸主,不过神农们却不在乎这个。
神农门所在的神农郡,以神农两字命名,一是感恩神农门救死扶伤。
二是怀念神农。
而且神农郡更是被大赵皇帝亲自提名的。
其主要还是因为神农门一些弟子在,离开神农门之后,都选择前往了军队效力。
给军队增加了很大的续航能力,为大赵的士兵增添了很大的战斗力。
而且神农门从来不管事情,是个典型的江湖宗门。
并且神农郡在神农门和朝廷的统治下,有着强烈的忠君仁德的思想。
这也就更加受大赵朝庭喜欢了。
大赵朝廷和神农门约定,大赵保证神农门的生存之地。
神农门帮助大赵,四处增添民心,增加军队战斗力。
一直到昆仑那一战,神农门终结了帝氏的统治。
迎来了当时的大长老药天为首的势力入住神农门。
此后数百年。
神农门也都是由药氏后人继承,至于帝氏早已经消散于历史长河之间。
看完了这本简单的介绍,神农门的历史后。
苏澈,就翻起了另外一本书。
结果这本书是直接讲述了神农的历史。
神农,出生于蛮荒时代的一个小部落。
幼年的他亲眼见证了各个部落的残忍的争斗,于心不忍。
从小的神农就立志要救天下于水火,要救死扶伤,为天下立大道。
但是神农从小就体质不行,修行当时的蛮荒武道可谓是格格不入。
每次和其他部落打架,神农也出不了力,反而是拖后腿的那个。
屡屡几次过后,神农就被部落给抛弃了。
神农在当时没有半点反博之力,被抛弃在荒野之中。
白天的荒野很热,太阳毒辣,四处都是危险。
然而晚上的荒野却是最危险的,神农最后找了个山洞,躲了一晚上。
第二天神农就患了很重的疾病,就当神农以为自己不久就要离开人世的时候。
却梦见了一个仙女,将自己的疾病全部治好了。
并且告诉了神农真正属于自己的任务。
从此神农就开始了,尝百草走遍天下,救死扶伤。
慢慢的,神农的名声逐渐响了起来,神农的实力在一步步提升。
后来神农遇到了以前抛弃过自己的那个部落。
当时那个部落正在被其他几个部落联合围攻。
神农于心,不忍就出手救下了这个部落。
可谁料这个部落在神农救下他们的期间,借着神农的名号到处屠杀。
神农也迫不得已,只好亲自下手灭了这群杂碎。
自那以后,神农就开始了,他的继续逍遥生活,尝百草,治天下之病。
慢慢的整个蛮荒,神农几乎都走遍了,此时的神农也已经老了。
不过交给神农的任务,还有最后一项没有完成。
最后神农在自己将死之前完成了这项任务。
一道金色的光芒,直冲云霄,将神农接引了上去。
世人皆道,神农成圣了,功德无量,被接引天界了。
而神农有两个儿子,姜,帝。
他们借着神农的名号,慢慢的发展起来了。
直到现在神农的后代几乎都已经湮灭于历史长河。
虽然湮灭,但是姜,帝这两脉却给历史长河造成了很大的改动。
整个历史上面都会有这两脉的名字。
姜,能让历史记住他的,因为他开辟了医道。
他们更是开辟了一个万古王朝,一个医道万古王朝。
帝,更是据说跟帝朝有着直接的联系。
唯一可以记住的,也就是当年帝朝崩灭那场大战罢了。
苏澈看完这两本书,又拿起了另外一本。
另外一本讲的则是神农的百草经。
其中指出了关于药物分配的情况。
“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七种,称为七情。
指出了药物的配伍前提条件,认为有的药物合用,可以相互加强作用或抑制药物的毒性,因而宜配合使用,有的药物合用会使原有的药理作用减弱,或产生猛烈的副作用。
这样的药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书中还指出了剂型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丸、散、汤、膏适用于不同的药物或病症,违背了这些,就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其后面更是有着一张目录。
第一卷:序列
第二卷:序例
第三卷:百病主治药
第四卷:百病主治药
第五卷:水部
第六卷:火部
第七卷:土部
第八卷:金石部
……………
其主要讲述的便是,采药分六气岁物、七方十剂、五味宜忌、五味偏胜、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引经报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恶诸药、相反诸药、服药食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
其各论也有着明确的标定,均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分类,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十六部。
每部之前均有简要论述。各部之下再分若干类,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等十一类,凡六十类。
后面更是涉及到了人体穴脉,共分为22难。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