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天笑了笑说道:“世界上哪有完美无缺之人?
即便是像始皇帝、刘邦、李世民这样的皇帝仍然有自己的缺点。
刘询自然也不能例外。
但要说他最大的败笔,那就是将刘奭任命为了下一任皇帝。
这也是西汉真正衰落的开始。”
刘启顿时一惊:“刘奭如何能导致大汉衰落?
难道他是和李隆基一样的昏君不成?”
任小天摆摆手道:“他要是和李隆基一样就好了。
李隆基前期的成就可以说是相当完美。
要知道当初他接手的可是李显留下的一堆烂摊子。
就这还能把大唐再次中兴。
如果不是晚年太过昏庸。
他也能称得上是千古一帝了。
而刘奭虽然算不上什么昏君和暴君。
但整体的风评还是很差的。
刘询留给他的可是巅峰的大汉。
经过他的几番折腾,国力是肉眼可见的衰败了。”
刘启不解的问道:“却又是为何?”
按说刘奭只要按照刘询既定政策继续施行下去。
即便不能让大汉再上一个台阶。
那也能稳坐守成之君的名号。
如何能让大汉急速的衰败呢?
“刘奭性格懦弱,没有太大的主见。
容易被他人所左右。
他自幼跟随儒生学习,骨子里被儒家思想浸染。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皇帝治国的手段之一。
然而皇帝本人却不能沉溺其中。
如果要举个例子来说的话。
刘奭在这方面和始皇帝的长子扶苏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秦始皇听完不禁双手扶额。
任小天这是又提起了他的伤心事。
当初的扶苏可是被那些个儒生毒害的不轻。
天天就知道用儒家的思想来劝说自己。
偏偏那些理论都是些空中楼阁华而不实。
要不是被任小天等人及时的悬崖勒马。
秦始皇这会已经开了一个小号重练了。
“其实不管是儒家也好、法家也罢。
甚至所有的诸子百家思想。
这本应都是帝王维持中央集权的手段而已。
如果任由一家独大,那么早晚都会出问题。
汉初时刘邦和刘恒重视黄老之学;
到了武帝刘彻时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些看似都是一家独大。
实则背后这些皇帝也都没有放弃其他学说。
汉初时百废待兴,黄老之道的无为思想正符合休养生息。
但是他们也并没有彻底放弃儒法等其他学说的思想。
等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国富力强。
他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就搞出了这么个独尊儒术的路子。
看似是儒家为先,实际上却是外儒内法。
表面以儒家思想来巩固皇权正统。
内里却以法家思想来约束百姓的行为。
这一思想确立之后,往后两千多年的帝王都是沿用的此项国策。
包括刘询说出的王霸之道杂之。
其实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以法家为内核而缘饰以儒术。”
刘彻得意的嘴角都压不住了。
一不小心就创造出了影响后世的思想。
这可真是承让了。
“可刘奭那就不一样了。
他从小被儒家人言传身教,骨子里都流着儒家思想的血脉。
当初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和扶苏一样多次劝谏刘询。
说刘询以律法治国对百姓太过苛责。
他认为应该推崇儒术,以德治国。
这就招致了刘询强烈的呵斥。
甚至都说出了乱我家者,太子也这种狠话。
那时候刘询自己其实也看出刘奭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了。”
项羽听的入神,忍不住出声说道:“既然知道他不是合格的帝王,为何不将他给换了?
难道是这个刘询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不成?”
任小天笑道:“那倒不是,刘询的儿子虽然不多但也有五个。”
刘启接话问道:“既然有五个,那从其他人里选一个出来做太子不就完了?”
任小天摇摇头:“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大汉施行的也是嫡长子继承制。
刘奭作为故皇后许平君独子,自然就是嫡长子。
他又没有犯下太大的过错,无故废了太子也会招致大臣不满。
其次就是刘询内心也不想换了刘奭。
哪怕是已经知道他未来做不了好皇帝的前提下。”
项羽愣道:“他这又是为何?”
任小天耸耸肩:“因为他一直都对皇后许平君有愧疚。
而且他对许平君的确是真爱。
许平君只有刘奭这么一个儿子留下来。
他是实在舍不得把刘奭的太子之位给废除。”
“糊涂!这不是拿大汉的国运去做赌注吗?!
亏朕还觉得刘询是个明君。
居然能干出这种失智的事情来。”
刘启气的心梗差点犯了。
李世民补充道:“朕记得当初刘询的确动过废掉刘奭的心思。
只是后来因看好刘奭之子刘骜从而放弃了这个想法。
刘询觉得即便刘奭不成器,那刘骜继位后也能及时止损。”
刘启不知刘骜是谁,故而问道:“那这个刘骜做皇帝了么?
做的又怎么样?”
李世民怔了一下。
看着刘启充满希冀的目光,他实在不忍告知他真相。
最后还是刘欣站出来说道:“先祖,还是让晚辈告诉您吧。
按说晚辈这个做侄子的实在不该说伯父的不是。
但是伯父实在是算不得好皇帝。
当初若不是伯父怠政,哪里会有王氏外戚如此膨胀。”
说罢刘欣还狠狠剜了王莽一眼。
王莽无辜的撇了撇嘴。
刘欣这话还是给刘骜留了不少面子。
刘骜哪里是算不得好皇帝,他简直可以用昏聩来形容。
如果说他对后世有什么贡献的话。
那只有他为环肥燕瘦这个成语提供了素材了。
刘启脸色黑如锅底。
他恨不得打自己一巴掌。
早知道就不多嘴问这么一句了。
平白给自己添堵。
任小天笑道:“在看待刘骜的问题上,刘奭倒是比刘询看的更清楚。
他觉得刘骜沉迷酒色难成大器,曾经动过换太子的心思。
可是因其是刘询定下的皇太孙,他的想法招致群臣的反对。
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刘启不想听到刘骜的名字,故而摆摆手道:“刘骜的事情现在倒是无关紧要。
先生,除却这个之外刘询可还有其他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