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隽编写最后一本教材《科学常识》的时候,田里的水稻也陆陆续续收割完了,第一季算是圆满收了官。
根据统计的结果,这一季的平均亩产是一百八十斤。
这一“斤”,是王隽根据自己的体重换算过来的重量单位。多少年来,由于坚持锻炼,经常出门去野外作业,他的身上并无赘肉,体重基本上一直稳定在135斤左右,波动极小。来这里以后,肌肉比穿越前发达了一些,体重可能增加了几斤,但误差不会很大。
现在只是定一个标准。让这个标准尽量接近现代,是为了王隽自己好理解。有点小误差,不会影响实际使用的效果。
像统一长度单位一样,王隽也制定了重量和体积的标准。度量衡,是生产活动经常要用到的,在征服大屋围后,王隽就已经把统一度量衡这件事情做了。
眼下一百八十斤的亩产,产量比较低,但王隽其实挺满意的。这才第一季呢,无论是耕作技术还是品种,都有提升的空间。他相信,随着时间的延伸,经验的积累,亩产会逐步提高的。
王隽的目标是二百至三百斤,取平均数二百五十吧。
二百五?
这个数字有点搞笑,但王隽的目标就是这个。
要知道,现代袁隆平杂交水稻的亩产,那是超过千斤了。
英子、常穗她们对第一季的收获十分满意。这样的产出已经超越了她们的期望。
常穗原本就是种田出身。年纪一大把了,种了几十年的田,还没有哪年的稻谷够吃的,都得靠其他的食物补充才能度日。
但如今,按照目前的产量,多耕一些田的话,稻米有可能够吃了。
一种全新的生活在向她们招手,想让她们不激动都不行。
稻子是分批收割的,倒伏和脱粒的品种先收上来了,送给了后勤组当粮食。
最后收割的稻子,是不容易脱粒和倒伏的品种。王隽要扩大它们的产量,作为优良品种培养。
接下来的工作是第二季的栽培。
有了第一季的经验,第二季的工作进行得便要顺利的多。不过,由于各道工序搭接的不够顺畅,今年种三季是不可能了,只能种两季。
第二季的耕作面积比第一季差不多翻了一倍。王隽当初划定的100米见方的土地,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已经全部建成了农田。当然,这并不多,总共不过约15亩,有一半还是菜地或者种上了麻。所以,种水稻的田不过七八亩而已。
种子的用量是很少的,全部水田种完,种子还没用到三分之一,王隽将多余的种子留了下来,应付明年种植三季稻。今年没种成三季,就是因为准备种子耽误了时间。
那日,王隽带着英子、美琳、常穗和素素,沿着河岸向前走,划定了接下来开垦的农田的范围。这块地,比之已经开发的土地,面积足足翻了一倍。
没有人认为会过多,做不过来。
“等旱季来了,我就领人来烧荒。”英子指着前面的一大片土地,满怀豪情地说道,“来年一定要多种三倍以上的水稻,明年争取种下三十亩去。”她立下了雄心壮志。
王隽赞同道:“也就开荒辛苦一点。去年我们动手有点迟了,今年可以早点动手。我们现在是八亩水田,三十亩地,只要能开出来,种下去没问题。”
他估算过劳动力的需求,平均一个青壮年可以耕一亩地。
三十亩地,不过三十来人的事情,明珠城可以匀出来。
假如每年能增加二三十亩地,几年功夫就解决了粮食问题了。
民以食为天。
有了粮食,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就有了基础。
——
除了吃还有住。
明珠城的基建一直进行着的。
宿舍建好后,有一部分人留了下来,继续进行基建工作,砍树挖土和平整场地。
王隽准备旱季来临后再在明珠城建设两栋宿舍,让所有族人包括蝴蝶谷在明珠城的人都能住上好房子。
另外,议事厅也要建起来了。开会和接待外宾不能总在自己的宿舍或者食堂。
至于自己的别墅豪宅,只能往后推了。族人还住在木屋里,自己怎么好意思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去见豪宅?
按照以前的划分,明珠城分成三个区域,分别是住宅区、办公区、和工厂区。
议事厅在办公地块上。
现在,明珠城住宅区的场地已经完全开辟了出来。雨季一过,马上可以开始宿舍的施工。工程已经转移到中间一块办公区的场地,开始砍树和挖土。
至于造纸以及工具的制造,肯定是落在工厂区的。虽然增加了人手,目前做这些工作的人不多,都还是手工作坊的规模,在研究院进行就行了,不急着修建工厂。所以,工厂区的土地暂时不会去动的。工厂区也就研究院划了一块地,搭建了一些木屋,围了前后各一个院子。
好吧,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明珠城的建设要慢慢来。
明珠城大兴土木,其他石灰山浅水湾暂时没有大规模的基建计划,但大屋围人多,能抽一部分人搞基建。长林提出修一栋明珠城那样的宿舍,给来往的高层以及来访的外宾住宿。
王隽批准了长林的计划。
大屋围纳入正规化管理后,人心安定了下来。
这是对王族和王隽的认可,也是看到了王族的美好前程。
泰罗族的人也想学明珠城,建一栋宿舍。为此,叶红跑到明珠城找王隽。
“建房?不要说开销巨大,又是砖又是瓦还有石灰,我们哪里有人手啊?”接待她的英子道。
“人手我们有。”叶红道。
“你有人有什么用?这个技术是我们首领亲自传授的,会的人不多。况且那些关键材料要从明珠城运过去……”
英子说了一大堆建不了的理由。
总之想在圆鳌坑建屋,难度很大很大。
叶红见英子这里走不通,便直接去找王隽。
王隽正在住处写教材。他停下笔,听了进来的叶红和英子的话,很诚恳地对叶红道:“英子说的都是实际情况啊,给你们建房,我们自己便会受影响。不过……”
“不过什么?”叶红虽然是个老外交,但好不容易首领松了一点点口,赶紧追问。
“鉴于我们的友好关系,我可以设法帮助你们。劳动力不够,可以让我们的人过去你们那里建屋,你们的人到我们这里开荒。”王隽道。
“好,好,好!”叶红连说三声好。
“但不会是一比一的。”王隽瞥了她一眼,接着说道,“我们出一个人,你们过来三。大家都是壮劳力。”
“啊——”叶红有点意外。
一旁的美琳道:“我们的人都是有技术的,一比三你还亏啊?”
叶红想了想,咬牙同意了。
“还有,石灰和砖,你们得拿东西来交换。”王隽道。
“拿什么东西交换?”叶红问。
交换这事,先前有了例子。雁舒用算术知识培训交换了泰罗族的织布技术。
“比如说麻布麻绳之类的。粮食就算了,大家都不容易,别饿着。当然你要是肯拿出来交换,我们也没意见。”王隽道。
“首领这是体谅你们呢。”英子对叶红道。
“谢谢王隽首领。”叶红觉得确实也是照顾,要是王隽一口咬定要稻米,自己这边还不是乖乖得给?
“具体怎么交换法,你和英子商量吧。”王隽挥挥手,继续写他的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