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之后,朝廷陆续有消息传来,司空荀爽病死,换了光禄大夫种拂,司徒王允愈发得到董卓信重。
除了王允之外,其他两人晁盖实在没有太多印象。
到了如今这个时代,三公依然清贵,但却失去了实权,三天两头换几位,对朝政倒也没有太大影响。
如此奇怪现象,主要是董仲舒搞出的“天人感应”,导致不管老天出现什么灾异,大家都一致认定是罪在朝廷。
“天人感应”本来是制约皇权的好办法,让皇帝这个独夫受到老天爷制约,不要肆意妄为。
可计划没有变化快,很多时候发生天灾时,小皇帝都还没有亲政,掌控朝政的往往都是挂着三公的权臣。
所以这份罪怎么算,也算不到皇帝头上去。
如此一来,皇帝当然也会反击,最后也就形成了君权和相权之间的博弈。
所以搞到现在,就剩下了个形式主义的潜规则,留下三公当泥菩萨供起来,关键时候专业替皇帝背黑锅。
也就是每逢灾异,都会罢免三公。
此时朝廷中掌握实权的,其实不是代表外朝官的三公,而是代表内朝官的尚书台。
王允虽然高居司徒,实际上却是录尚书事,兼任尚书令,这才能掌控朝政实权。
所谓的“以卑临尊,大小相制”,就是这么个意思。
一直到了六月,长安朝廷突然派出使者团队,前来关东劝和,要求罢兵。
其中大鸿胪韩融为首,带着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瑰三人北上河内,打算通过这里去冀州见袁绍。
而少府阴修因为是南阳人,所以被派往南阳去见袁术。
比较讽刺的是,酸枣群雄人多势众,居然直接被朝廷给无视了。
朝廷同样心知肚明,看得出酸枣这里虽然搞得声势浩大,但实际领头的,还是袁绍和袁术这老袁家的两兄弟。
来的使者都是党人名士,很多与群雄之间还沾亲带故。
比如说韩融是豫州颍川郡人,与冀州牧韩馥是同族,也是当时闻名天下的名士,辈分极高。
而胡母班在党锢时期与张邈并列“八厨”,同时还是河内郡太守王匡的妹夫。
就是这种貌似亲密的关系,所以很多人才会对和谈寄予厚望。
可惜这次避免帝国分裂的最后努力,终究不可能取得什么好下场。
老袁家被满门抄斩,就算为了给天下一个交代,袁绍和袁术这两兄弟也不可能同意罢兵。
为了表示讨董的决心,他们两人不约而同拒绝和谈,甚至还违背官场潜规则,直接斩杀了朝廷使者。
为了给袁绍交投名状,王匡甚至连自家亲妹夫胡母班都给杀了。
与袁术和王匡这两个实心眼的夯货不同,袁绍并没有亲自下手,而是命令王匡代劳。
这既展示了决不妥协的态度,又轻松把他自己从戕害名士的恶名中摘除了出来,手段的确是技高一筹。
和谈彻底破裂,战争不可避免。
或许是朝廷主动求和给了群雄信心,让很多人觉得董卓的西凉军不过如此。
于是终于有人忍不住开始动真格,想要率先打破这个僵局。
这其中代奋武将军曹操表现最为积极。
曹操也是被逼到了绝路,暂且不提什么匡扶汉室的热血,单从现实来说,与其他诸侯不同,他如今连个地盘都没有。
就连身上这个官职,也仅仅只是袁绍私自任命的伪职。
如果讨董的事情搞黄了,其他人还可以各回各家,但他曹操就只能重新沦落为朝廷逃犯。
这个压力实在太大,所以曹操砸锅卖铁,把同族的亲表兄弟都给拉过来一同起兵。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兄弟是不缺了,可曹操那个有钱的贪官老爹曹嵩,却压根就不信任他,不仅不肯支援军费,还带着全家逃去徐州避难,摆明不想受他牵累。
曹操如今虽然还没展现出什么军事天赋,但却已经初步显示了成功创始人的厚脸皮,忽悠本事着实不小。
他不仅拉来自家曹家、夏侯家兄弟,甚至说服卫兹这样的天使投资人入股。
这样七拼八凑,最后空手套白狼,硬是让他凑出了五千人马。
不仅如此,曹操还凭借当年一起在大将军门下当小弟的革命友谊,把济北相鲍信给拉来一同入伙。
鲍信有两万人马,卫兹有三千,加上曹操的五千。这样一算将近三万人,完全可以诈称十万。
对上西凉军不敢说稳赢,但至少也有了一战之力。
本来还想再拉几个诸侯一同出兵,可如今酸枣群雄当中,却很难有什么合适人选。
陈国相许玚喝挂了,豫州刺史孔伷气死了,山阳郡守袁遗只听他兄弟袁绍的命令。
陈留郡守张邈和广陵郡守张超两兄弟名士风范,对打仗没有多大兴趣。
他们过来酸枣会盟只是为了表示个态度,主要还是以酒会友,压根就没考虑过出兵的事情。
剩下兖州刺史刘岱和东郡郡守桥瑁,又是一对生死冤家,整天互相提防,深怕一不小心就身死道消。
要想让这些人出兵,实在是难如登天。
到了最后,肯跟曹操出去玩命的,其实还是第一波讨董时就在酸枣的那些革命战友。
正当曹操在军营里为出兵之事四处串联,搞得风风火火的时候,晁盖也听到了消息。
到底要不要抓住这个机会,跟着曹老板去讨董,晁盖也很犹豫。
吴用不明白晁盖的想法,不禁疑惑道:
“大兄你在担心什么?咱们来酸枣不就是为了找机会扬名。如今好不容易要开战了,怎么能够轻易放弃?”
晁盖摇了摇头,苦笑道:“这场仗不好打啊,搞不好就会一败涂地。”
虽然不太清楚具体细节,但他知道曹操讨董时确实没占过什么便宜,几次都是险死还生,还差点把小命都给搞丢了。
“大兄是担心会打败仗?”
吴用失笑道,“我等烂命一条,就算打了败仗,能有多大损失?人家曹操可是把全部家当都给压上了!
“咱们小分队训练了这么久,就算战败,想要逃命应该不是问题。
“所以说胜负无所谓,重要的是打出名声。讨董首战天下瞩目,正是咱们兄弟扬名的良机,绝对不能错过。”
听到吴用这么说,晁盖顿时豁然开朗。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只要小心一些,保住小命还是有些把握的。
既然如此,那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剩下的全都是好处!
不去真正见识下战场,永远只能是雾里看花。
就连系统的统率值,晁盖偷偷加了几点,也发觉没有多大作用,与提升武力的立竿见影不可同日而语。
再退一步说,讨董大战才是真正的名望之战。
积极参战的,不管输赢,都能抢得先手。
曹操和孙坚两人,无不是在这场讨董大战中脱颖而出,获取了足够的名望,在后面的诸侯混战中占据先机。
而那些退战避战的诸侯,只是因小失大,最后失去名望,成了别人的踏脚石。
不管胜败如何,只要参战就是一份资历。
在这个讲究名望才能当官的时代,这才是参战最大的收获。
想到这里,晁盖终于下定决心,与吴用计议妥当之后,去找桥瑁求战。
“想要让桥某给你一支人马,让你随曹操出征雒阳?”桥瑁觉得不可思议,不知道是什么给了晁盖这么大的勇气?
晁盖尽量放低自己的姿态,正色道:
“主公无需多虑,晁某其实也是为主公着想。如今首倡之功到手,但这首战之功,怎能轻易让与旁人?
“赢了皆大欢喜,主公与其他诸侯再接再厉,趁势西进灭了董卓,成就不世奇功!
“退一步说,就算万一战败,那主力仍然是曹奋武和鲍济北的兵马。
“主公出兵不多,不仅没有多大损伤,反而能够扬名天下,让世人看到主公讨董的决心和魄力。
“以后无论如何,主公都能力压刘岱一头。就算回了兖州,刘岱失去大义,还有什么脸面继续与主公相争?”
听到晁盖的话,桥瑁皱眉凝思半晌,始终拿不定主意。
桥瑁麾下如今主要有两支人马,一支是李家别部,五千人左右;另外一支就是以桥家宗族为核心的子弟兵,大约有两万人。
首战之功——桥瑁当然对此也很心动,但却不敢轻举妄动。
刘岱如今到处串联,呼朋唤友,看起来蠢蠢欲动。
自己身边要是没有足够的兵力护卫,恐怕刘岱立即就会发难。
桥家主力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肯定不能有丝毫闪失。
而李家别部虽然精锐,但毕竟不是嫡系,又出过李震被杀的事,如今也不能不有所提防。
至于晁盖此人,桥瑁心中嗤笑一声。这家伙狼子野心,根本就是毫无掩饰。
别的不说,至少桥瑁早就看出,别看一口一声主公,实际上对于自己这些衣冠士人,晁盖眼中没有丝毫敬畏之心。
这种无法无天的武夫发展起来,无非又是一个祸乱天下的董卓、孙坚之辈。
要不是正当乱世,需要这些鹰犬支撑门面,桥瑁早就把晁盖这样的桀骜之辈给直接处理了。
但晁盖说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想要彻底压过刘岱一头,还是需要在讨董之战中做点样子出来。
既不想损失太大,又想占点便宜,桥瑁顿时左右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