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国相府,诸葛玄高坐主位。
左手第一位是康王刘膺。
右手第一位是袁谭。
虽然袁谭是他的主公。
但今天的主人公是他。
从表面上来,袁谭只不过是临郡的太守,来帮他,帮康王扫平黄巾贼的。
北海相诸葛玄!!
看似平静的他,心中实则已经难抑波涛汹涌。
几百年,多少代了!
自诸葛丰以后,诸葛家族多少年没有出过两千石的大官了。
传承多年的目标,终于在今日得以实现了么?
距离这个位置最近的原本是他的兄长诸葛珪。
兄长年纪轻轻就已经做到了泰山郡丞的位置。
他能够结施贵人刘表,也是兄长的安排。
但令他敬爱的兄长,却在大有可为的年纪,溘然长逝。
兄长啊!
有生之年,弟一是要照拂好您的子嗣,不让他们受半点委屈。
二是要报答袁公子对诸葛家的知遇之恩。
毕竟他诸葛玄何德何能,能得袁公子如此的看重。
跋山涉水千里,只为请他出山。
而且一出山就是两千石的大官。
没有任何的历练,出道及巅峰?!
现在想想,诸葛玄都觉得吊诡的好像在梦中。
兄长,是你在冥冥之中,护佑着汝弟么?
最近几日,袁谭几乎每天都抽时间和他长谈。
可以说,袁谭和他的思想完全不同。
最起码在治国上,诸葛玄推崇的是提高个人道德素养,树立榜样,以德治国。
袁谭的思想却是完全的以法治国。
而且袁谭的法,还不是披着儒家等级制度的法,是真正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
这与刑不上士大夫的思想完全悖逆,很难想象袁谭是士大夫领袖袁绍的儿子。
这是要自斩一刀么?
在这一点上,他的小侄子诸葛亮,和袁谭反而更加的有共同语言。
有时候,诸葛玄甚至怀疑,袁谭是看上了他的侄子诸葛亮才带上他。
当然了,这种想法只是一闪而过,就被他自嘲的笑了。
在见到他之前,袁谭怎么可能认识诸葛亮,又怎么可能知道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毕竟诸葛家不是那种大世家,可以花大力气去宣扬某个子弟。
袁谭肯定是从本初公那里知道他诸葛玄的。
虽然两人道不同,但诸葛玄决定根据袁谭的想法治理北海国。
诸葛玄担任北海相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人员的安排调动。
为了避免引起较大的骚乱,北海国原有官职人员,大致不变。
诸葛玄仅安插进两个人,一是北海国的都尉,由郭诞担任。
二是北海相的主簿,由诸葛瑾担任,他年纪虽然还未成年,但老成持重,算是少年老熟的典范。
毕竟诸葛珪在189年就死了,那个时候诸葛玄还在刘表处,知道兄长的死讯已是191年了。
中间两年诸葛家主事的就是诸葛瑾。
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带着两个妹妹,两个弟弟。
鉴于泰山郡的动荡,他果断的带领着弟弟妹妹们,扶着父亲的灵柩,自泰山郡返回了阳都县老家。
两年来,家中的事情安排的妥妥当当,中间没有出现任何纰漏。
所以他对两年后诸葛玄千里迢迢的赶来操持剩下的事情,是有点不满的。
这也是历史上,诸葛玄带着诸葛珪一家去投奔刘表,成年的诸葛瑾却没去的原因。
这一次,他却没有选择的权力,直接被带到了北海国。
为了历练他,诸葛玄更是破格提拔他成了主簿,一个职位不高,却是心腹中心腹的位置。
有点类似后世领导秘书的职务。
其他的位置,则根据康王刘膺的建议,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原主簿王修,提拔为长史。
被刘膺骂为凶辩小人的刘孔慈和王子法,安排为王府的大夫。
两人变成了王府中的小官,可以任由康王刘膺出气。
诸侯国的官职系统有两套班子。
其中一套是真正的政事管理者,最大的是国相,如诸葛玄。
还有一套是王府的一套官职系统,参考东汉中央系统,最大的国傅。
这套官职系统负责管理王府,说白点,就是让诸侯王过瘾的,王府里面郎中令、大夫、郎之类的各类官职应有尽有......
刘连慈和王子法自此变成了康王刘膺的奴才。
同样被康王痛恨的孔顺,因为有奉上北海相印绶信章的大功,逃过一劫,被袁谭征辟为军中主簿。
把孔顺感动的,就差抱袁谭的大腿了。
至于左承祖、刘义逊和彭璆等人,因为没有在三国演义中出现过,维持原有职务不变。
“修感念康王殿下推荐,感念诸葛相国的征辟,但恕修才识浅薄,不能担任!”
相对于大部分官员庆幸保住了乌纱帽的表现,刚从牢狱里放出来的王修却拒绝了诸葛玄的征辟。
“这,叔治这是为何啊?”
因为收了两个奴才而言笑晏晏的刘膺吃惊的站了起来。
“叔治!”
其他官员也是一脸疑惑。
尤其是王修关系好的几人,更是一脸焦躁。
王修原是北海相的主簿,虽是心腹,但实际上官职却不高。
长史可是北海相下第一人,诸葛玄又是外来户。
而且诸葛玄一看就不是强力的人物,他们完全可以架空诸葛玄。
也就是说,这个长史,才是真正的北海相。
但这个时候,王修却拒绝了。
王修躬身道:“修才智浅薄,承蒙孔北海推举。如今孔北海生死不知,实在心中惶恐,无法担任此职!”
听到这一段话,不少人顿时羞愧的低下头。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原北海相孔融提拔征辟的。
但现在孔融生死未知,他们已经投靠了新的北海相。
诸葛玄右手位第一坐的正是袁谭,他招了招手。
旁边高大的孔顺立马凑了上来,躬身道:“公子,上次你要入城,就是这个王叔治带兵阻止的!”
袁谭点点头,他早在进城的时候就问了康王刘膺。
若不是孔融自断臂膀,要是王修主事,北海国绝不可能这么轻易的拿下。
毕竟借着黄巾贼在外的藉口进城容易,控制整个都昌城,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孔融虽然不修武事,但是也提拔了一些能人,如王修、邴原、彭璆等。
因为黄巾贼肆虐,驻扎在都昌城的郡兵,足有一万人。
这种情况下,袁谭想反客为主,那必然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拼杀。
到时候杀起来,后果就很难控制了,但凡有人打开城门逃走,或者是把黄巾贼引进来。
二三十万的黄巾贼冲进都昌城,到时候一片混乱,袁谭就算有内应也无济于事了。
孔融提拔的人虽然多,但却安排不好。
如邴原,感觉孔融不能成事,跑到辽东去了。
彭璆则是以自保为主。
只有王修尽心尽力,不但数次抵御黄巾贼,代高密令时,更是震慑豪强,使得一县皆平。
袁谭更看好王修的一个原因,是偌大的官职系统。
只有王修在三国演义中留下了姓名。
而且是一个很正面的描写,甚至有点画蛇添足的一段。
这说明王修可能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导致罗贯中无法忽略他,但又不想加戏......
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王修很有能力,很忠心的,努力做事......
这种人,正是袁谭所需要的。
如果不是北海相国许诺给了诸葛玄,袁谭甚至想把这个位置给王修。
于是,袁谭站了起来。
“袁公子!”
康王刘膺连忙也站了起来,深深的躬身一礼道:“叔治,实乃忠义之士啊!”
府中其他人见状愣住,随即也有一半站了出来,跟着躬身行礼道:“治国安邦,当用忠义之士啊!”
袁谭:“......”
我本来是想好好的劝降王修的,康王你这是,以为我要杀他?!
你忘了,我袁谭的名声一向是宽仁啊......
我宽仁的名声呢?
不过这么多人既然站出来了,袁谭自然不可能顺着他们的话说。
不然的话,这北海的家,到底是谁当的。
于是,袁谭冷笑一声,道:“依诸公所言,王叔治乃忠义之士,那诸位呢?”
察觉到袁谭的杀意,不少人顿时噤若寒蝉,悄悄的又退回原处。
但仍有一小撮人仍站在原处,其中一人更是直接走到了王修的身边,躬身道:“公子,叔治一言,振聋发聩,令吾幡然醒悟,今日若杀叔治,承祖愿同死!”
诸葛玄:“......”
我才是北海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