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繁这滔滔不绝的说着。
他试图尽量说服拓跋雄。
毕竟这拓跋雄在吐谷浑这一片土地上的威望,也还算是比较高的存在。
大唐朝廷出兵援助凉州,对付来自边境的威胁,还击吐谷浑这里的骑兵队伍,原本最终的目的也不是要消灭他们。
而是…为了那和平而已。
如今,自己率领的队伍一战而定边境的安稳,一战而能够迫使对方臣服,在昌繁个人看来这已经算是最好的结果。
在战斗刚刚结束的时候,昌繁就已经多次奏报朝廷,就后续的处置方案做过请示。
而朝廷上面每一次,几乎都没有给过他准确的回复。
在昌繁的猜想当中,朝廷应该暂时还是没能做出决断。
也或许,还在考虑当中。
大概率,陛下和朝廷中的文武大臣皆在权衡利弊,在考虑未来如何对大唐才最有利。
但是,吐谷浑与京都长安相隔千里之遥,昌繁便才留在这里到处巡视检查,力求能够再给朝廷提供一个更加具体,更加容易打动他们的好方案。
所以,他一直滞留在这。
但是,双方之间的战斗打完之后已经过去不少时日,他也清楚自己不可能长期滞留,所以他心中已经定下了基调。
以吐谷浑人治理吐谷浑,应当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只要掌控了他们的军队,只要留下专门的官员监督,辅佐这拓跋雄进行治理,这应该是大唐朝廷最好的一个选择。
吐谷浑百姓们的生活习惯与中原汉人的习俗,是从根本上有着很大区别的。
只有用他们的人,在传统习俗和个人情感上,这里的百姓想来应该也是最容易接受这新主子的后续统治的。
也就是基于这些方面的具体考虑,也才有了今日昌繁与拓跋雄貌似很交心很够朋友一般的促膝详谈。
拓跋雄这厮毕竟当过这里的皇帝,毕竟是这的大可汗。
昌繁自己认为,他需要彻底的收服拓跋雄的心,需要拓跋雄主动自愿地做出表率,才能够带动曾经这里的皇室和其他方方面面的人员,才能让他们真心实意的共同努力,去为了这一片土地全心全意付出。
也只有这样,当昌繁的民团部队与京师来的队伍离开这里以后,边军们才更好接手。
边军的那些将领们,大多数以武将为主,让他们行军打仗戍卫边境的话没有问题,可要是让他们来治民理政,可能就很少有人是一把好手了。
而且,还是治领地之民。
昌繁已经被封为异姓王,他迟早都是要前往青州的。
而且吐谷浑这里的事情,再怎么去管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立马得到改变的。
改变和发展这一片地方,还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慢慢的让他们接受大唐朝廷的管理。
只有大唐朝廷接手以后,确实能够带动他们好起来,让他们吃饱穿暖,让他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看得见希望,也只有到了那个时候,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臣服大唐。
打下一个国家其实容易,但是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其实也是非常困难的。
要想长治久安,其实站在大唐朝廷的角度,这条路依旧还是很长很长。
朝廷的官员需要磨合。
派往这里的军队成员,也需要和当地的人们融洽相处。
在等待旨意的过程当中。
昌繁的处置方案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