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郎在位时候重用的那些敛财高手们,李云泽弃之不用。
这些人除了擅长为李三郎敛财之外,更加擅长的是为自己敛财。
李三郎在位时用来制衡朝堂的权宦,基本上已经是全军覆没。
权宦之祸,李云泽清楚的很,所以绝对不会给太监们出头的机会。
李三郎在位时花费无数供养取乐的梨园子弟,已然是被全部清退自谋生路。
供养这些人的花费太大,不事生产的脱产者,需要至少五户之家的赋税来供养。有这些赋税,李云泽宁愿供养唐军将士。
李三郎在位之时后宫佳丽数万之众,绝大部分都被李云泽给嫁了出去。
供养这些妹子的花费更大,毕竟美人们必须要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好,才能维持美貌让李三郎满意。
对于李云泽来说,他最不缺的就是漂亮妹子。
再漂亮能有杨玉环漂亮?能有江采萍漂亮?
李三郎在位之时.
一桩桩一件件,李三郎推行的诸多事情,大都是被李云泽给重新整理了一番。
而由此所节省下来的巨额开支,足够供应一支大军了。
别的不说,就那数万的宫女,每天吃喝用度赏赐的开销,已然是接近整个安西四镇的经费。
而且将她们嫁出去,不但能够缓解娶不上老婆的激烈矛盾,还能避免白发宫女的悲剧。
许多美貌宫女,甚至在宫中待了一辈子,都没被皇帝见到过。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除了联系柔道手艺活之外,什么都做不了。
什么叫做暴遣天物,这就是了。
稍稍统计了一下,单单是围绕着李三郎所形成的庞大开销与浪费,就接近大唐朝财政的三分之一!
李三郎一个人,用掉了大唐三分之一的财政。
开元盛世之中,多少名臣累死累活,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一些财富,就这么被穷奢极欲的李三郎给挥霍掉了。
大唐不是没有钱财物资,只是这些东西都被皇帝以及那些权宦勋贵世家们给拿走用掉了,普通百姓别说分享,连吃饱饭都难。
一想到这些,李云泽就感觉气不打一处来。
时不时的就带着梅妃去找胡须逐渐脱落的李三郎,当着他的面一起共舞。
而李三郎则是从愤怒到麻木,再到目光如水一脸的不在乎。
次数多了,李云泽自己反倒是觉得没意思。
早知道不给他做物理切除手术了,做了这手术之后,李三郎反倒是不在乎了。
之后干脆嘱咐看管李三郎的边令诚,给太上皇找点事情做。
像是寒冬腊月的时候去冬泳健身,酷热难当的时候顶着毒辣的阳光练习长跑,感念百姓生活不易节衣缩食,一天只给太上皇提供两顿饭什么的。
可李三郎的身体素质真不错,折腾来折腾去的,硬是撑了下来。
冬去春来,又是一年新春时节。
登基之后礼部尚书贺知章,提供了好几个年号让李云泽去选,他没有犹豫直接选定了天宝为新的年号。
到了现在,已然是天宝三年春。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奋斗,原本内部对立已然极为激烈的大唐,终于是有了逐渐缓和的迹象。
主要原因在于,李云泽用忠王谋反案,将一个个的大地主都给装进了谋反的筐里,以忠王余孽的名义抄家。
李云泽不在乎这些世家勋贵们的家产,他只要田亩。
收缴了田亩,再重新分发给当地的百姓,再减免他们的赋税徭役,一点点的化解百姓们的怨气。
大唐国土面积这么大,而且只有几千万的人口。
按现代世界的标准来说,应该有着足够的田地分配给每个人才是。
问题在于,田地与普通的土地是不一样的。
田地需要开垦与耕作,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逐渐从野地转变成田亩。
在一切都要靠手的农业时代里,开荒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所以已然开垦出来的田亩,就成为了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
不是说分你一块地就能种出粮食来,这个时代可没有强大的机械能力与化工产能。
几次三番的这么干,勋贵世家们也不是傻子,很自然的就明白了李云泽的意思。
不出意料的,各地煽动起来的叛乱如期而至。
李云泽最不怕的就是打仗,最不愿见到的就是将百姓们卷入其中。
对于叛军,直接大军开过去。
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前后后。从八十岁的家族族长开始,一路处置下来堪称是蛋黄都摇散了的那种,绝对不给其丝毫翻身的机会。
别说家破之后做个寒门了,就连继续留在大唐都成奢望。
但是对于那些胁从的百姓,却是要一个个的严格查询,除非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例如手上染血了的那种,其余的都是安排在各处田地上监视劳作,老实待着种上几年田,这事儿就算是过去了。
而且种田的收入,除了赋税之外依旧是属于百姓自己。
朝中群臣见着如此区别对待,也都是神色各异。
用李林甫的话来说就是“太上皇骄奢淫逸,挥霍无度。而今上却是勤俭节约,励精图治。太上皇厚待勋贵门阀,无视百姓。而今上却是视勋门阀如仇寇,待百姓入亲子。孰是孰非,自有青史评判。”
话说的很好听,可李云泽却是非常清楚,那些文人骚客们都是个什么样的货色。
所以他手下的那一大帮名仕们,每个人都有了活计。
写诗写的好的,就要做赞美诗篇。
写字漂亮的,就要写长篇故事,称赞今上是如何的爱民如子。
画画好看的,就要一幅接着一幅的作画,将皇帝爱民如子的一幕幕都给记录下来流传于世。
能说会道的,就整天呼朋唤友的宴请朋友,拼命的吹嘘李云泽,再让朋友们广为传播。
甚至于,被赶出了梨园,在东西二市上混日子的梨园子弟们,也是紧急编排皇帝爱民如子的桥段表演。
不是梨园子弟们接受充值了,而是得到了实实在在好处的长安城百姓们喜欢看这些。
自己讨生活之后,表演衣食父母们喜闻乐见的段子,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出路。
以大唐此时的实力来说,门阀勋贵们掀不起什么波澜来。
真正能够构成威胁的,只有那些边疆的藩镇。
这其中尤其是以河北诸镇最为关键。
说到这个,那就要扯到百多年前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时期。
那个时候的杨广,为了削弱山东集团的力量,一次次的派遣他们去送死,导致河北之地几乎家家戴孝。
等到大唐建立,以陇右军事贵族为基础的大唐,又跟河北的窦建德等人来来回回的杀来杀去,结果极为惨烈。
而真正的根源,则是在于无论是隋朝还是唐朝,他们起家的基础都是陇右的军事贵族集团。
而山东河北之地,却是高氏北齐的地盘。
北齐虽然被吞并了,可这些勋贵门阀却是依旧还在,两边的对立与冲突,真的是绵延到了现在。
到了李三郎这儿,任用奸佞在这边疯狂搜刮欺压,许多边军将士的家中都被祸害的家破人亡,新仇旧恨之下,安史之乱实际上就是必然之事。
李云泽的应对办法,并非是无脑讨好,而是抓着那些的山东集团的残余,装进忠王谋反的筐里全部清理掉。
再将这些家族的田亩分配给边军将士们的家眷,用以平息边军将士的怒火。
不过想要真正解决河北藩镇的隐患,还需要下重药,李云泽决定亲自去一趟。
现在去不行,因为他还没在军事方面取得什么像样的成绩,威慑力不够。
环顾大唐四周,唯有吐蕃是个值得动手的目标。
大唐皇帝已经多年未曾御驾亲征过,当李云泽将自己意图亲征吐蕃的消息吹风出去的时候,朝堂上自然是反对声一片。
众人的理由都差不多,大致意思都是皇帝你现在还没有子嗣继承人,一旦出现什么意外,那大唐可就要陷入诺大的混乱之中了。
众臣之中,唯独李林甫的意见与别人不一样。
这些时日以来,跳船过来的李林甫做人低调,做事认真,完全没有丝毫奸臣的影子。
甚至就连之前被其挤兑贬走的张九龄,都认为他是个能臣。
李林甫的确是个能臣,在御书房内单独奏对的时候,他就知道什么才是重点。
“陛下欲取军功,收服军心此乃好事,自当可行。”
李林甫先是肯定了李云泽的行动,然后点出了关键点所在“陛下若要亲征,唯有一事可虑。”
神色平静的李云泽反问“何事?”
“太上皇。”
李林甫非常直接的表态“若是有人趁着陛下在外征战,接出太上皇振臂一呼,必然引起混乱。说不得陛下在前线打仗,后面太上皇就会复位。陛下若要亲征,此事必须提前解决。”
目光玩味的李云泽,轻笑着问道“该如何解决?”
‘这还用问,当然是让太上皇被自杀也不是,当然是让太上皇暴毙了。’
知道自己是跳船过来,并不被信任的李林甫,咬牙说道“陛下,臣听闻太上皇龙体不适,当服仙丹!”
李云泽的笑容愈发亲切,他颔首点头拿起了手边的文书“那这事儿,就交给李相去办了。”
走出御书房的时候,李林甫无声叹了口气。
在有能力又勤奋同时心机深沉的皇帝手底下做事,就是这般的无奈。
做权臣?做梦还差不多!
也都怪自己当初瞎了眼,居然舍弃了太子投靠到了太上皇那边去。
若是坚定站在太子这边,凭借着自己曾为帝师的资历,岂会像是现在这边整日里如履薄冰。
世上唯一得不到的药,就是后悔药。
因为太过聪明站错队而后悔的李林甫,此时唯一的选择就是把事情办好。
皇帝自然是不会沾染这种因果,而他李林甫同样也不愿意在史书上留下弑君的恶名。
这种事情,必须找个蠢货来做才是。
几乎没有丝毫犹豫的,李林甫的脑海之中,就闪过了边令诚那张浓眉大眼的面孔。
“就是你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