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把我看的那个版本的《人间失格》一书中属于《人间失格》的部分看完了。
除此之外,还看了后面收录的太宰治写的《维庸之妻》和作为未完成的遗作的《Goodbye》。
《维庸之妻》读过之后并没有太多感想。如果在读到它之前没有看过《人间失格》,我大概会把它当做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然而因为先读了更特别的《人间失格》,再读它的时候就没那么大的感受了。
《维庸之妻》没有《人间失格》那么好看,但是二者从内容上来讲又有点像。也许是风格比较像,大概这就是这个作者自身的风格吧。
至于《Goodbye》,从我读到的部分来看似乎非常正常。故事情节引人注意的同时又不太过特别,情感描写上完全不像《人间失格》那样,没什么极其激烈的情绪。除了标题之外,我没有读出它作为作者未完结遗作的迹象。
也可能是我文学欣赏水平很一般,又对作者不算了解,于是发现不了多少细节吧。
《人间失格》的部分读完真是意犹未尽。
它实在是太短了。
我非常喜欢看大庭叶藏的讲述。那些讲述里面充斥着大量的“我”字,字里行间弥漫着他自身的感受,那是大段大段的自身的感受和自身的念头,却丝毫不让人厌烦,既不乏味又不重复。
这些对于感受和念头的第一人称讲述里不可思议地充斥着鲜明的、饱满的、丰盈的细节。这些段落就像色泽浓郁的画作一样让人着迷,那是的一幅创作的时候就充满着各种细节的画作,欣赏者拿来放大镜照着看依然能够看出来更多的内容。
我喜欢看他讲述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所思所想、和自己的各种各样的体会。那些鲜明的细致入微的情绪、那些感受、那些情感,读起来真是万分充实,时间没有一丝一毫的浪费。
在开始读这本书之前,我看过不少的评论说这是一本读了之后让人抑郁的书。然而我读了之后,完全没有这种体会。相反的,我非常珍视阅读这本书时的体验。它让我感到丰富和满足,但是与此同时,似乎再读多少都可以。
我猜我会产生这样和原书之中的情感截然不同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并没有和主角共情。
和主角共情实在是太困难了。同情和共情完全不是一种层面的情感,也不是一种层面的难度。
同情当然是有的,主角的经历十分的悲剧,他过得也很痛苦,自然是有同情的情绪存在的。但是若是和他产生相同的、设身处地的感受,仅仅的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也不太现实。
人的情绪本身也是依托于身体存在的,既然是不同的个体,自然不太可能拥有完全相同的情绪和感受。
情绪发生的时候心跳会变,呼吸的频率也会变,除了这些之外,身体还有很多其他的变化。
正如发烧使人昏沉、饥饿使人焦躁、疲惫使人迟钝,大庭叶藏度过早年时光后就离不开酒精和药物,又生着病,他的身体容易产生的情绪很容易和大多数人有所区别。
除此之外,我怀疑他的作为情绪产生的依托的大脑因为经年累月地产生相似的负面情绪和感受,已经于细微之处与大多数人有了不同。
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又怎么能够真真正正的和他产生相同的感受呢?
这种感同身受的严苛条件实在是难以达成,我对他的情绪自始至终都仅仅是能够想象而已,而且我确实的知道我想象不出他所能感受到的全部情绪。
这样一来,那也就没什么必要去刻意的试图与他感同身受了,既无法做到又没有明确的动机。
我能够做到的也就是去认真的阅读这一本作品,去欣赏他所描述的情绪和感受了。这就像面对一幅色彩鲜明浓郁的画作,让我也画一幅是完全做不到的,但是我去以我自己的方式欣赏它是一种非常让人享受的经历。
我在阅读的时候甚至想过专门去写一篇读后感,不是这种形式的读后感,而是去写一段也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字,可惜后来发现好像写一写也没什么意思。
人和人是如此不同,我写出来了之后估计也跟读后感没什么关系了。
至于常见形式的读后感,除了描述出来我对于这本书的喜爱、对于这种浓郁情感的描述的欣赏和珍视、乃至产生视若珍宝或者见猎心喜之类的感受之外,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感想可写。
我对于描述书中的剧情并没有特别大的兴趣,基本上也就只想描述一些大致的框架,但是大致的框架描述在这里似乎又是一个孤立的存在。
概括地说,大致剧情是这样的:
大庭叶藏小时候觉得人类可怕而且自己和他们格格不入,于是通过伪装搞笑来隐藏;
上学的时候被人看破了伪装,也有了学画的契机;
高中时期逃学、画画、认识了损友堀木、沉迷风月场所和烟酒、于扮演之中加入了进步组织、经济逐渐陷入困难、和常子殉情;
寄居在比目鱼家、成为男妾寄居女人家中、后来落荒而逃;
寄居酒馆、燃起希望和良子结婚、目睹良子被玷污后绝望、吞了良子放在家中的安眠药;
远离家疗养、接触药店女老板、吃药戒酒、经济破产、被堀木送入精神病院、父亲死后被兄长接回家乡、和年长女佣阿铁生活;
最终了无踪迹;
在某个时刻叶藏把三张照片和三本札记寄给了酒馆老板娘,这也是这部作品的写作的开端。
叶藏的一生充满悲剧的同时也跌宕起伏,不过主人公对于他的感受的描摹是真正吸引我的点。吸引我的从来都是他对于感受的描述,真实的经历更多是和感受的一种联动。比起他的行为和经历,这本书在我眼里的高光是他的想法和他的感受。
我猜这也是《人间失格》给我的阅读体验远远好于《维庸之妻》的原因吧。《维庸之妻》这部作品里对于感受的描述少了很多,更多的是在描述行为、语言和事件。
不过二者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有些相似的,有时候我甚至也能够从《维庸之妻》之中读出一点《人间失格》中的人物影子,他们既相似又不同。
这本书后面的部分只剩下一些收录的其他短篇了。有机会再把他们读完,然后也一并写一写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