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路拳在形意拳门中非常普及,大部分人都会的。
在我自己这,五行连环拳和进退连环拳是有区别的,进退连环拳式子短些,现在在市面上学练的比较多,用这个进退连环拳来说比较合适,大多数人比较好懂。
第二个动作是进步右崩拳,在五行生克拳里,这个进步崩拳也是耗费了不少的笔墨。
还是那个诀窍,“出崩夹肋”、“夹肋出崩”,打崩拳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后手和胳膊,后手一定要擦肋而出。
其实你望那一站,双手抱拳放在腰际,只要有了夹肋骨的劲,精气神马上不同,这个不是说形意拳一门的道理,你就是练个长拳也要这样做。
这个腰肋只要你稍微刺激它一下,它就能给你一个惊喜。
这不是说笑,而是实打实的真理。相信有一定武术基础的诸君能看懂这句话。
从左劈拳转换到右崩拳,这条在左边的前腿一定要上步,哪怕你只移动一寸,也能带活全身的力道。
这个“寸步”在形意拳中非常非常的重要。
如今的许多武者都是恨不能学会一个门派所有的拳法兵刃,往往忽略了一拳一脚的细节。
在武术中,细节决定成败!
在形意中一个动作练对了、练通了,往往一趟拳就走顺了,在形意拳中许多动作是重复出现的,甚至劈拳和鹰捉都是有关联的。
下一个动作比较难叫退步崩拳。这个退步崩拳很不好练,在单独的崩拳中,这个动作是在收式体现的。
在收式的动作中有一个退步崩拳的动作在里边。
右崩拳在进退连环拳里是一个并步的崩拳,在这个基础上,后脚向后方退一大步,脚尖外撇接近45度,然后左脚再退到右脚的后边一步成歇步。
于此同时右手崩出的右拳收回腰间,打出左崩拳。
这个步伐加上崩拳,就叫退步崩。
在有的支系中,这一拳打出的不是崩而是横,打出了一个退步横拳,这也是正确的,我一会再讲为什么“崩”和“横”都是正确的。
这个退步横在拳里叫“青龙出水”。只要步伐没有大的问题,这些打法都是没有问题的。
为什么退步崩和退步横都是正确的呢?
因为形意是枪拳。
这个退步横和崩,你不能从拳的角度去理解,从大枪的角度去理解就对了。
本来这个退步横不是横胳膊而是横枪,这是大枪的退步拨拦。
形意拳以枪化拳,这个退步崩就是从退步横里边化出来的,当然你按照大枪退步横枪来练也是对的。
上步崩拳在大枪里就是进步崩枪,是用大枪刺出中平枪。
中平枪、枪中王、直来直去、神鬼难防,来如箭、去如线。
在大枪中最不好练的就是中平枪,当然在大枪中最不好破的也是中平枪。
化枪为拳就是崩拳。
退步崩这个动作不变,然后身体拧转,再向右前方打出一个右步崩拳。
这个崩拳要求右脚在前左脚在后,迈右腿的同时打出右手崩拳,在老的拳谱中,这个动作也叫“黑虎出洞”。
在现在市面传承的进退连环拳中,一般左劈拳开式之后,都是打这三个崩拳,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
这三个崩拳有进有退,有直有斜,其实很不好练。
我一般看别人打拳,比如说打进退连环拳,我就看劈拳出式后的这三个崩拳。
这三个崩拳打的好,我就继续看下去,如果这三个崩拳不合没有韵味,那么这个人练的拳就没有必要在看下去了。
《笑傲江湖》任我行将武功秘籍传给了东方不败,东方不败凭手中的绣花针战天下群雄。
其实大枪和绣花针是一样的。大枪和绣花针都是以“扎”为母。
练大枪和做裁缝是一样的,都要“扎”,一个是扎枪,一个是扎针。
我在前讲过细心的护士,内家打针之法,连我都觉得汗颜,因为大枪和针都有共通之处。
这个进退三崩拳就是标准的扎枪动作,要在空手的练习中找到大枪的枪意。
作为一个裁缝要掌握好“运针”的要领,这里边的道理是一样的。
在古代枪扎不好不是好士兵。
一个裁缝运不好针,别说做不出来好衣裳,可能鞋底都做不好,早晚要关门。
在今天,这个进退三崩拳打不好,也练不好形意拳。
所以我说这进退三崩拳是从最基本的“āo枪”动作化出来,诸君要细家体悟,以求功夫上身。
在这个退步崩拳中,初学的时候退步一定要大,这三个崩拳都一样,尽量的把拳势拉开,这样很快就能找到这三个崩拳里边的东西。
迈步要大,上身还要稳,退步崩拳的定势中,两腿成歇步的时候要夹紧,不能“臂紧腿松”。
形意拳的功夫出在下半身,“上虚下实”是千古不变的诀窍。
进退三崩拳本是枪势,内涵无限玄机,形意拳门的老祖宗才把这个动作纳入进退连环拳中。
而且放在第一个动作中,可见这个进退三崩拳的重要。
在网络上讲连环拳的东西有很多,但是这许多东西都是站在拳上讲拳,有许多东西是说不明白的。
为什么“退步崩”和“退步横”都是正确的呢?
你只有从“根”上说才能辨别,站在枪拳的角度上,才能把这个问题剖析明白。
据我所知,从来没有人用大枪的东西讲过这个进退连环拳,也许我孤陋寡闻,但我确实没有看到过。
形意拳密不外传的细节
祛除拙力是形意拳练习的重要环节,它的目的就是养气。
拙力的祛除确实不太容易,因为人体后天劳作已经积累了肌肉力量,要想轻易地放下这种本能,确实需要个过程!
什么是拙力?拙力就是肌肉力量,也就是做动作时肌肉僵紧而做的功,这样会阻碍气血运行,所以说也叫血气之力。
人们所说的血气方刚指的就是年轻时候的蛮拙之力,看着挺唬人,实则外实内空。
我们练拳首先要找明白师傅,最根本的是要明白什么是拙力,拙力有什么危害,如何才能祛除拙力。
如此才能在练习过程中逐渐祛除拙力,步入正轨!
练拳时把心放下,把名利放下,甚至把拳(概念)放下,树立中正,整齐,和顺,三个概念,并身体力行的实践下去!
祛除拙力阻碍很大的一点,那就是——自我彰显功力。
在练习过程中时不时的总想发挥一下自己的劲力,以至于柔练慢练积攒的气息,无端地被放空了!
对于“改换气质”这几个字,首先是从内心改变,也就是真正做到了“虚怀若谷,与世无争”。
这样气血才能更加融合,整个人体现出来一种儒雅,而遗失了了武者的那种粗犷!
习拳十余载,对形意拳术的修为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
拳实际上无内外家之分,能把丹田气养出来,就是内家拳,否则就是外家拳!
形意拳的练习,初期并不了解其中真意,在练习的过程中经常犯心中努气的弊病,如盼望着一千个劈拳尽快打完。
其结果造成了身体及内心不能松弛有秩,阻碍了气血的运行,练完有劳累和嗜睡感。
经过十余年的潜心练习,结合师门前辈的教诲,逐渐认识到了形意拳的内涵无非是内气中和,舍此不过是形式及皮毛而已。
于是练拳风格起到了颠覆以往的变化。
形意拳练习之道,在于肩胯松开,如此才能形成熊膀(两肩下垂),龙身(三折之势)。
在站三体式时才能符合规矩,做到松胯,塌腰,含胸,扣肩。
如此站三体式才能达到周身肌肉挂在骨骼上(骨肉分离),如此站下去,气血涌动,呼吸深长,丹田之气充实如注,两手膨胀异常。
三体式达到了以上境界,在劈拳练习中只要稍稍放松身心,瞬间即周身融合,气血通畅,舒适无比。
此时便是周身之力(肌肉力,即后天血气之力,拙力)便是卸空了。
练到这一步才能白什么是祛除拙力,什么是内家真旨!
当你把周身之力卸掉以后,自然气沉丹田,之后行拳全靠胯部主导,胯部以上不用一丝一毫的肌肉力量。
上肢动作轻柔,而足下沉实有力,整个过程自然和顺,毫无气血阻碍之弊端。
这也就复合了天地之道——上轻灵而下沉实。如此形意拳之道得矣!
《逝去的武林》:大道如青天
形意拳古有“入象”之说。入象,便是化脑子。
到时候,各种感觉都会有的。
碰着什么,就出什么功夫,见识了这个东西,你就有了这个东西——这么说,怕把年轻人吓着,但拳是这么玩的。
分不清,超出了身体的范围。
恍然,跟常人的感觉不同,那时候出拳就不是出拳了,觉得两臂下的空气能托着胳膊前进,没有了肌肉感;
两个胯骨头,能牵动天地;一溜达,万事万物乖乖地跟着……
这都是走火入魔,脑子迷了。
但练拳一定得走火入魔,先入了魔境再说。
有了恍然,处理恍然,是习武的关口,要凭个人聪明了。
处理好,就鲤鱼跳了龙门。
恍然来了,让它傻傻地过去,练武便难有进展。
把魔境的好处全得了,所有甜头都吃了,也就没有了魔境。
形意拳对人脑开发大,培育智能。
人上了岁数练,也很好,把脑子练出境界,方能延寿。
一天到晚纳闷:“我怎么这样了?”——胆子小,就快点找个师傅吧。
好多人都是练拳练怕了,所以才不练的。
不是不能成就,是不敢成就。
师傅就是你的心态,告诉你:“要当好汉。没事,这么办。”
一句话就救了命。
师徒感情好,是师傅对徒弟生命的参与太大了,徒弟对师傅有依恋。
师徒强于父子。
拜师傅,就是当自己动摇时,找个能给自己做主的人。
人是太容易动摇了,世上没几个天生的好汉。
尚云祥师缘不佳,学了一次,就离了李存义十年。
但他自己把功夫练出了境界,自己能作自己的主——不是练拳的不知道这有多难,所以尚师是天生的好汉,有绝顶的聪明。
唐维禄幸运。师缘好,一开始就跟着李存义,得的好处一大片,跟上就不走,直到李存义赶他。
当时唐师五十左右,李存义说:“再这么跟着我,你就老了。”
说了好几次,唐师才走。
李存义把尚云祥找着后,尚云祥也是见了师傅就不走,给画龙点睛了。
师傅是宝,师傅不赶,徒弟不走。
没师傅了,师兄弟就得扶持,唐师便总找尚师相互印证。
他俩说话很严肃的,两个不是文人的人,说出的话高深极了。
两个平时不大说话的人,这时候也就有了口才。
外人听不懂,也不让听。
我悟性不高,人也不够勤奋。
回忆一下,年轻的时候,其实跟我的师傅们是说不上话的。
能跟他们说上话,得多大修为?基本上是师傅说什么,就揣摩什么。
得着一句话是幸运,弄懂它就难了。
体悟到一点,比考上状元还高兴。
拳就这么邪乎,武比文难。
练拳得常新常鲜。
小时候,听大人们讲:“失意的人看《聊斋》。”
我六十岁以后,《聊斋》不离手,有时感慨,难道我也成了失意的人?
练武人容易单纯,要打抱不平,眼里不掺沙子。
《聊斋》讲了世上复杂的事,欺诈奸盗,看看,便知道事情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聊斋》中都是被冤枉的人,心有苦衷,看看,能找到共鸣,便缓和了情绪。
书里怪话多,怪话就是真话,怪事多有隐情。
薛颠读《易经》,没教过我。
但年轻时毕竟受了影响,这些日子就想读它,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家里就有了本《易经》。
很破,封面都没有,幸亏里面不缺页。一天到晚看,后来这本书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没了。
年老不管家,家里人一收拾东西便再也找不着了。
总算晚年,过了几天读易的瘾。我也是直到自己老了,才明白了年轻时就知道的老理。
此书对人生有好处,什么感慨都在里面,犹如练拳化了脑子的人,一切清晰了。
薛颠读它是有原因的。薛颠的程度,我不敢推测,神鬼难知。
要珍惜时光,真正练进拳里去。得点智慧,人生就有了改观。
找师傅学俩狠招——没人理会这闲茬(次要),找师傅就是找个人把自己脑子化了。
化脑子没法写,写了也写不完,捅开这层窗户纸,形意里面的好东西多了。
化不了脑子,干着急,这辈子等于白练了。
练武的多,化脑子的少。
化脑子的人里,得点甜头的多,化完的少之又少。
传拳不传意。技术可以传授,经验没法传授,顶多能感染一下。
这个意,不是想出来的东西,而是得来的东西。
一刻意就没了,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得了。
讲一点技术。唐师去世前嘱咐我照顾他的老朋友,他们出了事,一句话我就到了。
其中有张克功、刘三丫,都是燕青门元老。
铁裆功是内养,坐着练的,要有绵绵弹力,方可上下滋养——这是燕青门的东西,我说不太好。
形意的桩功是站着练的,床上也有桩。
躺在床上用两脚打劈拳,不真动,感觉上动着就行了。
打劈拳时,要吸着手心,同样,脚心也吸着。
第二天站着打拳,感觉会全然不同,有了如犁行的味道。
人整片整片地行进,飘然匀实。
形意的劲道妙在脚心。
平躺时,呼吸不顺畅,马上一侧卧,气一下顺到脚。
在床上辗转反侧,是在练呼吸——会了床上的桩,也就会了溜达。
先以形调气,日后,用脑子练拳时,呼吸也会起变化,不是“升降吞吐”所能概括的。
呼吸一微妙,生理就微妙了。
到了季节,猫会叫春——这便是雷音。
功夫到了季节,自然会有雷音,不能管它,只能由着它。
从身子深处出来了,等着它再落下来,不能管,管了会炸肺。
雷音有时有声有时没声,是一种匪夷所思的呼吸,化了脑子后才会有此现象。
雷音不能强练。
比武时发声,对发力多少有点帮助,但雷音主要是脑子调身子时的现象。
形意拳有“随手蛇形”的说法,就是说练蛇行要练到功成自然、一动就来的程度,那时人就可以顺着蛇形出变幻。
也要顺着雷音走境界,出声便是出灵感。
随上雷音,一日千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