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花和二叔的态度,叶茂自然看得出来,他们希望自己进入体制内,至于他们的想法叶茂自然想听听。
于是王红花和叶雨凡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过理由跟叶茂想的差不多。
无非是叶茂的能力很强,在体制内会有更大的发展。
叶茂他们这代人跟父辈的想法已然不同了,大道理和情怀对他们而言,就是说教。
他们更偏重于实际的东西,特别是关于自身的利益,这个倒不是自私,而是社会现状造成的。
比如西方国家,因为是资本社会,只有自己利益能满足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支持。
改开以来,华夏其实也在朝这个方面发展。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离了钱什么也做不了。
过去房子是分的,教育是免费的,医疗是救死扶伤的。但是这一切全变了。
体制的改革,价值观自然也会改变。甚至包括兵团在内,土地承包之后,什么都需要钱了。
这也让叶茂他们这一代,从小就耳濡目染的明白了钱的重要性。
所以,他能很愉快的接受老爹的安排,甚至从小就觉得,接手战士集团,就是他的使命。
但是王红花和二叔今天的态度,让他有些迷茫,父亲早就安排好了,他们为啥还跟他说这些呢?
难道他们跟父亲观点不一样?或者干脆就没有跟父亲商量?直接找的自己?
叶茂只是想了一会儿,就对叶雨凡说道:
“二叔,你跟我父亲商量一下吧,如果你们态度一致,我就服从你们的安排。”
晚饭并不丰盛,王红花生活一直很简朴,就是几样普通菜肴。
不过叶雨凡明白,就是普通菜肴,也不是他能轻易吃到的,最起码不会有那么多各种残留。
而此时的兵团却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北疆日报和兵团日报,同时在报道一件事情。
那就是关于17师解农业用水的新闻。
北疆气候干旱,这个谁都知道,特别是南部地区,一条水渠从河流引水到农田,利用率连一半都没有。
大部分的水源都在中途流失和蒸发,这一直是个让人很头疼的问题。
但是十七师却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虽然还有一些损耗,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坎儿井大家都知道,那是古时候,北疆百姓们想出的最好的办法。
但这个办法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复制。不然老首长从带着队伍入疆开始,早就大规模修建了。
而十七师想出的方法,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了。只是,同样一件事儿,报道的主人公却不是一个人。
一条报道是来自十七师记者,他们主要是宣传师长魏长庚,下基层亲自解决问题,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且和职工们一起改造水渠,上面自然还有各种他赤脚卷着裤腿,拿着铁锹和战士们一起干活的情景。
而另一条新闻则来自基层,就是一个连队的战士投的稿子。
这个就比较全面了,这里面报道的却是叶雨泽和杨革勇,他们一直吃住在连队,连续跟战士们一起奋斗了十几天。
然后彻底解决了一团的用水问题,而且给其他团场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来这两个新闻都没有毛病,但是问题却出在这件事儿的主角上面。
一个是师长,一个是刘庆华资金的控制人叶雨泽和杨革勇。
这件事儿,如果不是有心人特意去追究,也不算什么事儿,毕竟每天新闻那么多,有几个人真的去仔细看?
都是需要时候,拿来使用一下,用来表彰,或者树立什么典型。
事情出在京城一家报纸的主编身上,这个刊物是国家级别的大刊物,主编审稿很严格。
因为他们也随时都会注意地方刊物,把一些重要的,值得宣传的事情进行报道,扩大影响。
结果,关于魏长庚的报道稿子到了他手里。
看到这个稿子,他本来很高兴,准备刊登,然后他突然想起来,还有一篇类似的稿子,他似乎看到过。
于是,他仔细查找了一下,终于翻到了那篇关于叶雨泽他们的报道。
说实话,叶雨泽的名声并不大,一个是他本身低调,再者还有一些特殊的原因。
所以,一般人都知道战士集团,却不知道老总是谁?因为新闻里出现最多的名字,都是各集团老总的名字。
因此上,很多人都把战士集团当成军垦城的企业,而忽略了董事长这个人。
总编拿着两篇报道翻来覆去的看了半天,自然要去核实一下。
于是他分别给两个投稿人打了电话,然后对方都信誓旦旦的保证,他们的报道都是第一手资料,而且可以确保真实性。
主编一下子就笑了,他自然没有再去了解什么?因为这两篇报道,肯定有一方是有问题的。
主编思索了良久,突发奇想,既然都是真实的,那不如两篇一起刊登,至于真伪,那就让兵团人自己去鉴别吧。
其实媒体是忌讳这样做事的,很不严肃,不过这个主编是个思想有些跳脱的人。
他觉得这样反而能引发大众的关注和思考,说不定能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真相。
很快,国家级刊物同时刊登两篇关于十七师解决农业用水问题的事情。
但主角不同报道的消息,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在兵团乃至整个北疆地区激起千层浪。
兵团总部,阿依江和刘军垦坐在办公室里,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办公桌上,那份刊登着两篇报道的报纸被重重拍响。
一向性格柔和的阿依江怒目圆睁:
“这成何体统!一个事件,两个主角,这是公然把我们兵团的管理和事实真相当儿戏!必须彻查,给大家一个交代。”
刘军垦微微点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担忧与愤怒交织的复杂情绪:
“这不仅关乎个人荣誉,更关乎我们兵团的形象和公信力,必须严肃对待。”
而近在咫尺的北疆省老大叶雨季,在得知此事后,也是嫉恶如仇的性格瞬间被点燃。
她一直致力于打造清正廉洁、实事求是、积极向上的官场和社会风气,这种公然可能存在歪曲事实的报道,她绝不容忍。
立刻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下达了严查的命令:
“一定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查个水落石出,不管涉及到谁,都不能姑息。我们要的是真相,是一个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虽然兵团也是属于省级行政单位,有着很多自主权,但是原则上,还是要受省里管辖和节制。
特别是税务和党务这一块,叶雨季本身就兼任兵团政委,而阿依江在省里那边也有职务的。
所以,两个人一怒,威力可想而知了。
在十七师,师长魏长庚看到报纸的那一刻,心中“咯噔”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他知道事情恐怕要超出自己的控制范围了。
他本以为通过宣传自己解决农业用水问题,能为自己的政绩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叶雨泽和杨革勇的报道把事情搅得一团糟。
他开始坐立不安,不断在办公室里踱步,思考着如何应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一切。
其实要想把事情彻底压下去,对他而言事情并不复杂。事情发生在一团,团里的那些人自然会听他的。
麻烦就麻烦在下面的那些战士们,他们可不是团部那些人,而且他们一直在跟叶雨泽他们一起战斗。
整个水渠都是他们陪着叶雨泽和杨革勇一起修起来的。
魏长庚也不是没有功劳,毕竟如果没有他的命令,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来支援一连。
而事情错就错在记者的稿子把节奏带偏了,过于强调魏长庚的功劳,而完全忽略了叶雨泽和杨革勇这两个人。
甚至于,就连刘庆华基金出资这件事儿都没有提,这个事情的性质就完全变了。
魏长庚赶紧给团部那边打电话,那边也拍着胸脯保证,这件事他们一定要处理好。
团部的人一查,就查到了报道的事情是王石磊投的稿子。
这一下他们也有些矛盾,按照纪律,下级服从上级这是铁律,但是这个王石磊却真的没有做错什么?
让他去撤回稿子,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王石磊目前正在准备接任指导员的职务,这一下可就麻烦了。
团里先来了个一个干事,隐晦的把事情说了一遍,自然不能说哪个领导授意的。
让他写信跟报纸那边说明情况,结果,王石磊还没答应,王德胜急眼了。
作为一个兵团老战士,他怎么可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
然后他在连里一说,战士们也不干了。他们纪律严明没有错,但是也有是非观。
叶雨泽投资了那么多钱,并且跟着干了这么多活,现在要把人家这功劳彻底抹杀,他们做不到!
整个一连群情激奋,甚至当初来帮忙的别的连队的人也都不干了。
团里一看情况这样,也就没人再敢找王石磊了。
而这时,总部那边的调查组也下来了。对整个事件进行详细调查。
与此同时,叶雨泽和杨革勇也得知了报道的事情。
杨革勇有些气愤:“这不是颠倒黑白吗?我们辛辛苦苦在基层十几天,解决了用水问题,怎么功劳就被人冒领了?”
叶雨泽倒是相对冷静,他轻轻拍了拍杨革勇的肩膀:
“激动啥?我们又没想争什么功劳?只是帮助老刘做一些事情。但这种沽名钓誉的人,也没必要惯着,相信很快就会水落石出的。”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细节被挖掘出来。调查人员首先来到十七师一团,找到了那些参与改造水渠的战士和职工。
战士们早就群情激奋了,只是团部那边压着,他们一直没有闹起来。
等调查组一来,情况很快就真相大白,他们很多人都有照片和视频。
都是叶雨泽和杨革勇和他们在一起干活时候拍下来的。从工程开始直到结束都有。
而魏长庚只是在工程快结束的时候,象征性地到现场拿了一下铁锹,拍了几张照片,根本没有参与实际的解决问题过程。
而叶雨泽和杨革勇则是从一开始就吃住在连队,和战士们一起研究方案、实地改造,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
调查人员又走访了十七师的相关部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工作记录,进一步证实了战士和职工们所说的话。
同时,他们还发现魏长庚为了让自己成为报道的主角,对十七师的记者施加了压力,要求突出自己的作用。
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当调查结果呈现在阿依江、刘军垦和叶雨季面前时,他们的愤怒达到了顶点。
阿依江立刻下令对魏长庚进行严肃处理,撤销其师长职务,并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她同时强调,这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行为,是对兵团精神的亵渎,绝不能在兵团内部有滋生的土壤。
叶雨季也在全省范围内通报了此事,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一场关于作风和新闻真实性的整顿活动。
她要求所有官员都要脚踏实地做事,所有媒体都要秉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
而对于叶雨泽和杨革勇,兵团总部给予了高度的表彰和奖励。
他们被邀请到兵团总部,接受阿依江和刘军垦的亲自接见。
阿依江紧紧握住他们的手:“你们是兵团的骄傲,是真正为百姓办实事的人。希望你们能继续保持这份初心,为兵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过这件事,整个兵团乃至北疆地区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人们更加明白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而媒体行业也开始反思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更加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这场由一篇报道引发的风波,最终以真相大白和一次深刻的社会整顿而告终。
为地区的健康发展清除了障碍,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让这片土地焕发出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活力。
? ?来了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