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是个十分陌生的名字,司马懿从未听说过,若不是老者高阜提到此人,他根本想不到,在这偏远苦寒的辽东之地,竟然还隐藏着如此大才!
此前,马顺投降轲比能,虽是司马懿策划的诡计,却为了不过早暴露底牌,两人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所以,司马懿根本不知道安市县令王建,率领军民,抵抗鲜卑入侵者,并大败敌军的英勇事迹,他还纳闷呢,轲比能先后两次派兵南进,干嘛去了?
现在,司马懿才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正是这个王建,吸引了鲜卑人的注意,分散了轲比能兵力,尤其听老人高阜说,这个王建率领安市军民,重挫鲜卑大军,歼敌一万五千人,司马懿更是心中一动,眼前一亮!
这个王建,是个人才啊!如果能收入帐下,为自己效力,岂不妙哉?
司马懿,也是爱才之人,毕竟成大事者,需要助力,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嘛!
不过,他喜欢的是愿意归顺自己的人才,否则,便是肉体消灭,斩草除根,永绝后患,省得这样的刺头将来跟自己作对,这是他的用人原则!
那么,这个王建,会不会倾心归顺司马懿呢?希望很大!公孙渊已经覆灭,王建这个县令,给谁当呢?他已经与鲜卑人公开为敌,就不可能投靠轲比能了,还能投靠谁?也唯有司马懿所代表的魏国了!如果司马懿能把他招至麾下,将来的辽东太守,也有了人选!
王建其人,能凭一伙乌合之众,击溃鲜卑两万大军,足可见其军事能力很强;司马懿又听老者高阜介绍说,王建爱民如子,体恤百姓疾苦,治理地方,政绩斐然,便可得出结论:此人是个文武双全,难得之大才!
再加上王建是个辽东人,由他代表朝廷,统治辽东,军民百姓也更容易接受,总比空降一位人生地不熟的太守,要强多了!况且,如此苦寒偏远之地,也没有人愿意来,司马懿启用和提拔王建来做这个太守,似乎很合适!
司马懿是不是想得太多了?辽东太守究竟是谁,跟他有关系吗?这一次襄平惨败,意味着他此番征辽已经彻底失败,辽东地区落入轲比能之手,还能轮到他司马懿委任谁来当太守吗?
这就是司马懿之所以眼前一亮的另外一个原因了!他可不仅仅是爱惜王建这样一个人才,更是由此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反败为胜,扭转乾坤的机会!
听老者高阜说,王建所辖之安市县,以及靠山村所在的汶县,都是辽东中南部的富庶之地,钱粮颇多;王建的手下呢,还有一支万人以上的军队,以及数万民兵!如果司马懿能说服王建归顺朝廷,这不就是他翻盘的本钱嘛!
当然,司马懿的心里也很清楚,王建的部队,战斗力肯定算不上一流,那些民兵更是滥竽充数,但在如此春荒时节,有钱有粮,才是硬道理!
况且,听高阜说,王建正是用这伙乌合之众,击退了鲜卑两万大军,由此足可以证明,这支力量,是完全指望得上的!
司马懿想到这里,心中窃喜,本以为此番征辽将以失败而告终,却不曾想,因为一个王建,又看到了新的转机!老者高阜,也是在介绍了王建此人以后,建议司马懿前往安市县,与之共商御敌大计!
不过,司马懿这个人,很有城府,喜悦之情,并没有表现出来,反而在老者高阜面前,显出十分为难的样子,担忧地表示,自己不认识这个王建,倘若贸然前往,恐怕不被接受,会吃闭门羹的!
高阜闻听此言,微微一笑,这才揭开了一个秘密,原来王建竟是他的亲外甥!
怪不得高阜向司马懿极力推介王建,竟早已成竹在胸!他告诉司马懿,将亲笔修书一封,王建看到自己的手书,一定会以礼相待,至于两人能否达成一致,就不是他这个老朽所能干预的了!
这就够了!司马懿需要的,正是这样一块敲门砖!事不宜迟,司马懿谢绝了老人高阜挽留歇息一宿的好意,竟然决定,即刻动身,前往安市!
司马懿干嘛这么猴急?一方面,他也怕夜长梦多,毕竟此前,他在襄平城头看到,一支两万人的鲜卑精锐骑兵,向南开进,说不定早就已经抵达安市城下,正在发动攻击,去晚了,形势可能随时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另一方面,司马懿也是见外面突然起了南风,心中一动,这不正是自己乘坐热气球北进,前往安市县的好机会么?晚了,说不定什么时候,风向又变了!
辽东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冬春交接之际,偶尔会起南风!随着越来越多的东南风,取代了寒冷的西北风,春天便也正式到来了,眼下正是南风北风频繁对流转换之时,还不太稳定,司马懿拖延不起,必须立刻出发!
奇怪!如果风向不对,那就不坐气球,改走陆路呗,司马懿何必如此执着于走空中路线呢!
乘坐热气球,速度快,能更早抵达安市,节约时间,这是其一!其二,如果司马懿等人乘坐气球,从天而降,向安市军民展示奇迹,彰显大国实力,或许更有利于镇抚人心!收服王建,或许也会容易一些!
否则,一帮败军之将,只身投靠,有何资本劝说人家投降?就凭司马懿身上的丞相头衔和国公之尊吗?仿佛力度还不够!有了热气球这种飞天神迹的加持和助力,相信将更有说服力,也许司马懿可以免费不少唇舌!
就这样,司马懿一行人,辞别了老者高阜和靠山村民,再度乘热气球升空,顺风北去!汶县与安市县本就毗邻,距离不远,只用不到两个时辰,便抵达了那里,正是夕阳西下之时,天色将晚!
孰料,司马懿他们还没落地,便看到安市县城,正在遭受一支鲜卑军队的进攻,敌人如蝗虫一般,密密麻麻,数不胜计!安市军民,奋起抵抗,却已经有点力不能支,形势危如累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