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泰之所以愿意诚心归顺刘纬,是因为觉得父亲和家人死得太冤,对曹操恨之入骨!
依陈泰看来,陈群确实领衔一众文臣,投靠了曹彰,可那也是迫不得已!邺城被叛军攻克,刀都架到了脖子上,选择暂时屈服,从长计议,不失为良策!
况且,后来邺都得以光复,程昱、荀攸和司马懿等重臣能保住性命,并最终获救,还不是父亲的功劳吗?
就算曹操不肯原谅他曾归顺曹彰的举动,也该功过相抵,免于一死,最多剥夺职衔,罢为庶人也就是了,夷平三族的处罚,实在是太过分了,即便父亲有罪,与家人何干,几十口人,竟然都成了刀下亡魂!
更让陈泰忿忿不平的是,本来不应该死的父亲被杀了,可罪魁祸首曹彰,却侥幸得活!还有曹真、曹休等人,都没被杀,就因为他们姓曹,境遇特殊吗?凭什么!
曹贼心狠手辣,处事不公,根本不配君临天下!陈泰觉得,父亲死得太冤了,又岂能忠心耿耿,服侍于曹操?早有异心!如今,他的态度和立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陈泰是想趁机真心归附刘纬!
不过,陈泰刚才所言的诱敌深入之计,究竟靠谱不靠谱呢?他有什么过硬的证据吗?没有!陈泰只是根据个人经验,推测曹操如此做法,应该就是诱敌深入,把汉军吸引至广阔的中原腹地,届时,趁机掐断其后路,争取一举歼灭之!
其实这一点,刘纬早就看出来了,只是无法确认而已!因此,陈泰提供的思路,对他助益不大,反而是陈泰愿意归降之心引起了刘纬的注意,除了能获得一个年轻骏才外,其示范效应,更是刘纬所期待的!
中原地区是假投降,或者暂时投降,刘纬对此心如明镜!因此,现在得到的土地和城池,并不稳固,说不定哪一天,降而复叛,又重新归附了曹操!
刘纬只有争取更多人,加入自己的阵营,真心实意地顺服归附,才能保住到手的胜利果实!
人心所向,太重要了!拿河东郡举例,倘若刘纬没能顺利收服河东兵之心,那么大的一块地方,如何才能站稳脚跟?派汉军驻扎?派汉地官员去那上任?想想也就罢了,目前基本无法实现!
中原各城,也是一样,目前汉军兵力不足,根本不可能做到打下一座城池,就分兵驻守,那样岂不是走得越远,兵力越少么?因此,刘纬急需一批肯真心投降的曹魏臣将,加入汉军阵营,暂时替他把守和治理中原城池!
陈泰,是个很好的榜样!如果他真的倾心投靠,刘纬必将委以重任,鼓励和带动其他曹魏臣将,弃暗投明,做出明智的选择!正因为如此,刘纬才格外看重!
“玄伯,言之有理,思虑深远,实乃骏才也!着,命汝为陈留太守,谅君,不负寡人之望哉!”刘纬虽然觉得陈泰所言,对自己裨益不大,却还是开口盛赞,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当场破格提拔,让他做了陈留太守!
从一名小小校尉,直接提拔成了太守,简直是坐了火箭一般的飙升!陈泰闻之,喜不自胜,连忙跪倒于地,伏拜叩首,领旨谢恩,而在场的其他曹魏臣将,则面面相觑,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很明显,刘纬大力提拔陈泰的举动,还是在曹魏降臣人等的内心中激起了波澜!虽然现在还没有人如同陈泰一般,当即表忠心,却能看出,这示范效应,起了作用!
本来么,奉旨开城投降,只是董昭和高堂隆他们,以及少数几个人知情,大多数人,都被蒙在鼓里,以为是真投降呢,要不是董昭刚才明确说了,他们根本就不知道!
既然一开始,以为是真投降,许多人都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至于到底要不要诚心归顺,为汉王效力,是个可选择项,还得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才能做出选择!
眼下,利,已经看到了,陈泰小儿,年纪轻轻,就被汉王提拔为太守,那么其他人呢?估计待遇也都差不了!如此可期的前途和未来,又岂能不让在场诸人十分心动?
不过,眼下的局势尚不明朗,大多数人,还不敢轻易表态,怕就怕汉军占据陈留并不能长久,若有朝一日,又被曹操收复,这些人,还有他们的家人,不都得倒霉么!
陈泰可以义无反顾投靠刘纬,是因为他的家人全都死绝了,就剩他一个,抬脚就能走,了无牵挂,可别人不行,家眷和产业都在陈留,岂能说走就走?
因此,决定这些家伙是否诚心归附的关键,在于汉军是否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否则,这些降臣断不敢明确表态,也只能迟疑观望,议论纷纷!
不过,有两人,是绝对不会真心投降的,那就是董昭和高堂隆!此时此刻,属他们的脸色最为难看,尤其是高堂隆,他才是原来的陈留太守,却被刘纬给了陈泰,那高堂隆,该往哪摆?
当然,高堂隆忠于曹操,也不稀罕刘纬给的官职,不做这个陈留太守也罢,反正他已经落入了刘纬之手,如何处置,还不是人家说的算么?高堂隆,也只能听之任之,逆来顺受!
“董昭!献城有功,擢升司空!高堂隆,深明大义,弃暗投明,擢升凉州刺史,即日赴任!”哪曾想,刘纬忽然目光一转,看向了董昭和高堂隆,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当众如此宣布道!
“呼……”闻听刘纬此言,现场诸人,发出齐声惊呼,不由将目光锁定在了董高二人身上!这两位当事人呢,更是吃惊不已,呆若木鸡!
奇怪了,董昭刚才都已经说了,投降献城,是奉曹操旨意行事;高堂隆更是处处维护曹操,为他极力辩解!就算没有明说,两个人的立场和态度,也十分明显了,怎么刘纬还要拔擢任用他们,而且还给了他们如此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