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花灯初上。
存菊堂点起了几盏灯烛,发出莹莹光亮,在昏黄的灯火中汪如心安静的坐在角落里,门外的燕儿脑袋一点一点打着瞌睡。
眼前这三位当世的大儒围坐在一起对着桌子上的图纸不停的来回比划,气氛有些热烈。
恩,应该说热烈的有些过头。
林老先生指着荷塘说道:“这口荷塘就应该再拓宽,能再里面划船才好。”
吴老先生冷哼一声,道:“难道不是将码头拓宽让更多的船只可以停靠?”
唐老先生白了两人一眼,道:“有事弟子服其劳动,这些事情小徒孙自会去做,难不成不是应该说书院创办的规划?”
正缩着的汪如心被三道没眼光盯着顿时连连点头,“码头官道学院这些修建问题我们自会解决,尽全力打造。”
见三人满意的点头又转过去继续讨论才松了口气,她从被叫来到现在,心里过程从惊喜到震惊再到淡然,三位老先生从要召集博学鸿儒前来聚众讲学兴盛自由讲学之风到讽刺当今天下大多学子读书只为功名利禄毫无忧患意识,往往凭借肚子里那两三滴墨水妄议朝政,裁量人物引的无知百姓遥相应和,蠢钝至极。
她听的正津津有味就听到三人话锋一转说到仙居县地远偏僻交通不便,唯一拿的出手的小丰村鱼龙混杂山水无色,好在也不是全无可取之处。
三人又细数了大厉最为知名的几所学院无一不被批判的一无是处,又说几大学院的山长贪恋权势,不舍富贵,古稀之年老态龙钟仍然不舍退位云云。
面前口沫横飞,汪如心只能尽力减少自己的存在感,心里暗自腹诽,这三位大儒怕是都是愤青吧?
不过三人名利地位学识一样不差,想来就是脾气怪少有看的顺眼的人和事。
好不容易兜兜转转才说到了正事。
东方吐白,雄鸡报晓。
汪如心红着眼圈熬了一整晚总算见识了三人为何会被世人尊崇为大儒,详尽的书院创办章程和书院管理章程被一条条的梳理了出来,林先生一字体不差的记录在案。
大厉几乎不存在大型的民间自办学院,是以学院建成后会到朝廷记录备案由朝廷定期派人监管。
眼下国力积弱,建在小丰村的学院只有选择自筹经费,自聘先生,自行招收天下学子。
学院成立之初敞开门庭欢迎天下有学之士和有志向的学子,实行宽进严出。
同时要求如园为贫困学子提供可以赚取束修的法子让学子可以无后顾之忧,这便代表学院无论贫贱皆有条件入学。
汪如心听的连连点头,贫困之人可以通过城规的途径予以帮助而不是捐资于他,凭借双手获得方能挺直腰背。
几人苦熬一夜总算是把各项章程落定了下来,学院开学之日定在次年开春,对汪如心来讲,时间十分紧迫。
第三日一早,几位大儒没有惊动任何人由汪宝林父女亲自送上了船,他们要回京到到朝廷进行登记批复,同时还要大力宣扬以便能招到宿学鸿儒。
汪如心这边要等待他们的消息,朝廷一旦批复她就要开始动工。
船一驶离码头如园便全力运转了起来,赵管事并一众农管事全力负责秋种事宜,杨忠良带着人开始平整学院用地,田三领着王胜四处选购所需要材料。
除了选购材料田三得了汪如心的话圈下了码头到小丰村中间的一块荒地,她准备在那里修建商铺食肆,为以后做准备。
忙完了这些祝知县的马车就上了门,小丰村的书院是否能盖没有一丝的风声传出,但如园的人在做什么大家都看得见的,眼下整个仙居县的百姓都在盯着这里纷纷议论。
汪宝林并未对祝知县隐瞒,“若是有消息传来还望大人鼎力协助。”
“自然,自然。”祝知县之前心里那点子不快早已烟消云散,只能学院能盖成如园要他参与进来,那么他的目的也就达成了,世人自会知晓他的其中的功劳,再有他父亲在京都运作何愁大事不成。
祝县令又寒暄片刻才满意而去,紧随其后的是一封汪如心亲手所写去往京都的信件。
马车一路狂奔居然比唐老先生等人早到半日,安璟礼看清信里面的内容转身找到了镇国公。
如园要盖学院一事本就是小事按理说无需惊动各方,只是有了三位大儒坐镇这所学院就便的不在普通起来,镇国公军功盖世威名赫赫,眼下亦掌管着军中大印。
文臣武将历来不合也是掌权人制衡两方的有力手段,要是传出镇国公府以书院之名妄图染指天下学子便是其心可诛,汪如心想到了这一点便早一步提醒了安璟礼,同时她还想再借一笔巨资,同样以粮抵债。
镇国公父子两人恨不得将手里的信盯出洞来,你说那丫头怎么就如此能折腾,山村都没出过就搭上了三位大儒,要知道那三位可是出了名的脾气臭不好搞,稍不注意就会被说的体无完肤只恨自己为何会出现在这个事上。
镇国公放下手里的信,道“此事无需担忧,三位老先生一向忠于朝廷皇上对他三人很是尊崇,我镇国公府自今上登记以来没少被闲言碎语所波及,为父今日就进宫向皇上说明,想来其他人也没了开口的机会。”
“再说信里说明是偏向农业的学院,最后那些人要是攻击老子想要掌控天下粮食,此事皇上自有圣断,进京赴考的学子不知凡几,能让粮食增产又有几人,皇上会喜欢的。”
果不其然,当今皇上听到镇国公的奏禀喜色连连,这天下没有一人有他那样对粮食渴望到了极致,粮食丰产代表着百姓可以多生育能让生育的孩子成活,代表着衣食无忧,代表兵强马壮,代表大厉不再积凭弱小。
若不是国库不丰他都想大手一会拨出款项将学院的经费出了,最终咬咬牙还是让户部挤出来五千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