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佳已经考虑在前院给自己单独再开一间书房了,她现在要处理的事情很多,相应的一些账册也很多。
和哥哥一间书房原本没什么,但是这样子师父也会用这个书房,一下书房就有些不够用的了。问问爹爹和师爷的意见后,明佳也单独询问了哥哥的意见。
虽然明峻很舍不得妹妹搬出去其他书房,哪怕只是隔壁间。但是,明峻知道妹妹大了,就算今年不搬,明年也会要分开的。
最后,明峻安排小厮将书房隔壁的房间整理了出来。选了一个自己休沐的日子,亲自帮妹妹把东西都搬了过去。
从此,明峻和明佳就开始一个人一个书房的日子。明佳直接把自己的书房按照原来书房的书架摆放方式,也做了三面墙的书架。
三个大书架分别是识趣楼的账册和资料,城外庄子的账册和资料以及医馆相关的账册和资料。言婆子和霜儿也都帮忙,几个人忙活了一整天才把所有东西都整理归位。
明佳看着自己新书房很满意,未来三年她将会有大半时间都要在这里度过。明佳看向放识趣资料的书架明显已经有些满。
又一想到马上要开的陵县识趣楼,明佳觉得她可以再定制两个书架了。
谢博渊原本派了两个人去川州打听李家,结果才第三天,一个手下就提前回来了。原图很简单,因为他们刚到川州就发现,李家在打包行李准备回渠县呢。
所以,他们现在是一人回来报信,一人留在川州打探消息。谢博渊略微一想,也就猜到了李家在川州混不下去的原因。
李家在川州也曾风光过,但是如今只有一家的长子在川州支撑一个酒楼生意。很大原因还是指望岳家,可是孙家不是个好的。
孙家在川州城都不知道暗地里得罪过多少人,孙家到了李家更没了庇护。李家老爷子觉得在渠县丢尽了颜面,想去川州投奔大儿子。
可是,川州城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好过的。李家太太从前没和长媳孙氏长时间相处过,每年见两面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如今住在一起必然矛盾不断,最主要的是,最能忍气吞声的老二两口子都分出去了。剩下的都惯会享受的,那日子什么样,谢博渊没经历过,但能猜到。
谢博渊挥手让手下先去休息吧,谢博渊在盘算李家的事如何处理。当初李家觉得在渠县丢了脸面,匆忙搬家到川州,处理田产和房产的时候,就损失了一部分钱财。
如今两年多过去了,房产好说多给些钱,买回来就是。但是这田产和铺面可就不是这个好说的了,如今也都涨价了,价钱也很难买回来了。
换句话说,李家当初觉得渠县容不下他们,现在的渠县更容不下他们。经过草原部族的入侵,可能其他县城的家族,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些冲击和影响。
但是,渠县的各个家族除了供养那900名边境驻军出了一些粮食,那真是一点损伤都没有。他们之间都想着斗一斗,抢一些产业出来。
谢博渊起身去寻石县尉了,他觉得石县尉对李家会很感兴趣的。李家可以为石县尉提供很多支持,有石县尉的保驾护航,李家很快能扎根在陵县。
而且,谢博渊很愿意为石县尉去做说客。至于,明佳一直惦记的李家旁系的人才,那就看谢博渊怎么弄去谈了。
李家人在川州已经把家当都打包好了,准备启程回渠县了,忽然收到了一封信。李家家主很疑惑地打开信,信里说有关李家未来的大事想和李家主探讨一二,信的落款是 原博。
李家家主赶紧找了三儿子,让三儿子辨认一下是不是原师爷的笔迹。李家三儿子就是当初的李书吏,他在谢博渊的手下做了大半年的书吏。
李家三儿子看了两眼就确认的确是原师爷的笔迹。李家家主拿着信,挥手让所有人都出去,自己在屋子里想了很久。
但凡,有一点可能李家都不会选择回渠县。实在是大儿子的酒楼一直亏损,他们这么大一家人不能在川州坐吃山空吧!
川州城附近的田地早就被川州的各个家族把控了,他们想买一些田地都买不到。李家家主也知道回渠县,必然也会很艰难。
可是,再怎么难也能保全一家人。而川州城那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李家无权无势,只剩口袋里的一点银钱,那是要命的啊!
李家家主拿着这封信,手都有些抖。渠县师爷原博,原本这个人李家家主都没在意过的。这人来渠县后,很少出县衙,难得几次露面都是跟在肖县令身后。
自己一家已经搬出渠县两年了,这才收拾东西准备回渠县,就收到了师爷的信件。李家已经经不起任何风浪了,李家家主决定去信里所说的茶楼走一趟。
不怕原博帮着肖县令算计李家,肯算计就说明李家还有利用价值。不过,最后李家家主还是拒绝了大儿子要陪他去的请求,自己一个人独自前去赴约了。
石县尉其实是懵的,他离开渠县的时候,原师爷找到他,说帮他寻了一个帮手。这人可以帮他在陵县更快地站稳县令之位。
石县尉自然高兴,于是原师爷给他这个茶楼和时间。让他来这里见一见人,聊一聊合作。石县尉先到的茶楼包间,临街而立站在窗前喝茶。
忽然,听到身后传来敲门声。转身就看到茶楼小二推门进来,身后站着李家家主。李家家主原本以为会遇到原博原师爷,结果没想到是石县尉。
小二带路把人送到包间就离开了,留下了石县尉和李家家主面面相觑。最后,还是李家家主先反应过来,从袖袋里抽出了信件递给石县尉。
石县尉接过信一眼就认出了是原师爷的字迹,信很短很快就看完了。石县尉低头叠着信纸,心思飞转着很快石县尉抬起头笑着道:“李家主,快请坐!”